正文 第七十一章 興漢葬漢(1 / 2)

郭嘉沒見過王允,王允登上司徒之位,位列三公,也是近幾年的事情,如果王允真的對漢室死忠愚忠,那麼郭嘉能夠了解王允對他的恨。

劉焉不臣之心,已從用天子儀仗昭然若揭,這是叛逆,可劉焉始終是漢室宗親,情感上會得到些許人的傾斜。

袁紹僭越天子之權任命官員,好歹也是先斬後奏,恭恭敬敬給朝廷上表通報一番,而袁紹得到士族擁戴,說到底他是漢臣,天子被董卓挾持,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袁紹,也說得上情有可原。

但是郭嘉呢?縱然他起兵前被朝廷判為欽犯,罪名謀反,其中另有隱情,朝堂之中心照不宣,至於之前殺人的罪名,無人在意,現在那些個諸侯誰的過去是幹幹淨淨的?但,郭嘉後來起兵攻占了益州,自領太平軍大將軍,如果郭嘉占得是一座山,一片林,都說得過去,可他偏偏占得是大漢江山十三州部中的一塊地盤,董卓招安,他不接受,等同他不是漢臣,既然不是漢臣卻又占領了大漢的土地,那就是賊。

董卓的招安,郭嘉不接受,深明大義的人會理解郭嘉的做法,關東諸侯不曾與董卓議和,甚至連來使都斬了,郭嘉若接受董卓招安,豈不是等同與董卓同流合汙?就連馬騰這個接受了董卓招安,卻在關東諸侯會盟時毅然決然與董卓翻臉,郭嘉不接受董卓招安,在這件事上,無人能夠指責郭嘉,反而表明了郭嘉的立場。

如果王允在這個時候不是遣呂布來討伐,而是招安,郭嘉肯定不會猶豫,立刻接受,領一個漢朝官職當,因為接受以王允代表的大漢天子招安,是幫郭嘉正名的最好機會,郭嘉不可能頂著反賊的頭銜打江山,但從名義上臣服漢室也需要時機,董卓在時,不行,董卓現在死了,郭嘉的機會來了,但是王允不給他。

其中緣由,郭嘉設身處地,能想到一些。

董卓禍亂朝綱,荼毒天下,那也是劉辯和劉協兩代君王的江山,何況前麵還有桓靈兩帝,以及外戚宦官輪流把持朝政一百多年留下的爛攤子。

大漢官吏選拔製度是舉孝廉茂才,郭嘉偏偏在益州實行科舉製,不但把漢朝的官罷免了,還任用一些根本不符合舉孝廉製度的人,這等於是把四百年大漢的製度廢除,等同否定了漢室列祖列宗,大漢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郭嘉興建百家學堂,開諸子百家學說,也是如此。

有這兩點,王允作為漢室忠臣,怎麼能忍受?董卓亂一時,郭嘉亂萬世啊!

郭嘉佩服王允敢在董卓背後設連環計,也佩服他對漢室的忠心,可十分鄙視王允的將略與大局觀!

剛殺董卓,就派呂布來打益州,簡直不知死活!

議事堂中的武將們都盯著謀士那邊,看他們對王允派呂布來討伐有何看法。

在戲誌才發表意見後沉默了相當一段時間後,徐庶才出列道:“呂布麾下涼州軍至多不過五萬,但在司州的李傕,郭汜,樊稠等將麾下有超過十萬之眾,倘若這些將領都聽命王允調遣,主公必須當機立斷,遣大軍北上迎敵,若真如此,呂布或許隻是先鋒。”

坐在主位上一言不發的郭嘉麵沉似水,他不相信王允能讓涼州軍與並州軍齊心協力為漢室效力。

甄堯在徐庶說完之後就出列沉聲道:“呂布與李傕郭汜等將矛盾由來已久,就算一起南下,益州有天險拒敵,自保無憂。可主公,此時,不妨給長安上表,以示願被招安,若朝廷同意,則可與諸侯地位同等,若朝廷不同意,再圖後計。”

作為新晉要員的法正卻出列搖頭道:“司徒王允既然都懶得先禮後兵了,恐怕上表長安會自取其辱,主公,眼下,先要抵擋呂布,可有比呂布來犯更大的隱患出現了。”

郭嘉不喜歡別人賣關子,所以法正說到這裏話音一頓,向郭嘉望來,郭嘉反而閉上了眼睛。

或許他是想用這種方式引起郭嘉的好奇心,但是郭嘉不說話,不代表他心裏什麼都不知道,隻不過他要聽堂下的人先說出來,然後結合自己的想法。

法正撤回目光,掩飾性地咳嗽一聲,而後繼續說道:“這篇檄文恐怕已經在關東諸侯們的手上了,他們會怎麼做?袁紹公孫瓚陶謙等人自然無需顧忌,可荊州劉表,南陽袁術,會不會盡棄前嫌與長安相呼應舉兵來伐?無論是袁術和劉表一起來,還是他們單獨來,哪怕都不來,可主公不能心懷僥幸,都必須早做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