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逝,日月如梭。
關東戰事不斷,河北的戰況已經漸漸進入尾聲,袁紹將公孫瓚逼入絕境,剿滅公孫瓚一統河北隻是時間問題。
曹操從呂布手中收複兗州後繼而拿下豫州,崛起中原,虎視四方。
陶謙入土為安後,以糜竺為首的徐州士族擁劉備上位,並在第一時間取得袁紹支持,劉備想要坐穩徐州牧,不是靠天子承認,而是袁紹點頭。當糜竺給袁紹的文書送至冀州後,袁紹為了讓劉備在徐州壓製南方的袁術,以及牽製逐漸強盛的曹操,故而承認了劉備這位新的徐州牧。
呂布敗於曹操,攜殘兵敗將來投徐州,呂布是誅殺董卓的豪傑,劉備出於仁義,隻能善待呂布,令呂布寄居小沛,看守徐州門戶,防備曹操。
荊州劉表一如既往固守屬地,毫無進取之心,縱然中原局勢數年之內曾有過無數良機給他,但他始終沒有走出過荊州一步。
袁術蝸居揚州,劃地為淮南,又從孫堅妻室中強奪了傳國玉璽,開始籌謀稱帝建國,而寄身帳下的孫策卻率領孫堅舊部渡江東去,名為攻打劉繇,實則要脫身自立,回到江東的孫策為了迅速擴充實力,募兵口號便是為他效力的兵,免稅賦,家人也免,因此,孫策眨眼間便擁有了數萬的軍隊,盡管他還是袁術的麾下,但袁術已經無法掌控孫策。
自從董卓斃命後,呂布南下攻打益州在故道全軍覆沒,益州就再無戰事,郭嘉的休養生息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回報,如今糧草充備,兵強馬壯。
一直對郭嘉懷有知遇之恩的馬鈞用具體成果回報了郭嘉。
他製造出了兩種器械,龍骨水車和新式織綾機。
龍骨水車節省人力,有利灌溉,對農業發展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新式織綾機更精致,更實用,更簡單,對於絲織生產提高了四五倍的效率。
這兩種器械迅速在益州境內推廣,對推動益州生產發展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加上馬鈞還對弓弩改良也有貢獻,在漢中的張遼終於明白了郭嘉曾說用百萬錢糧和十萬雄兵也不換馬鈞的意思,馬鈞這個益州別駕不但在漢中受到十分高的待遇,從郭嘉到下級官員,無一不重視馬鈞的存在,這讓以馬鈞為首的能工巧匠極為得意。
在華夏被戰火席卷之時,安寧晏然的益州卻漸漸有了掀起戰爭的呼聲。
隨著官員飽和,每年科舉的選拔條件漸漸苛刻,想要出人頭地的才士既希望留在益州免受戰亂之苦,又想要出仕為官光宗耀祖,可益州就那麼大,官職就那麼點兒,所以,士人希望郭嘉擴張屬地,這樣,已在職的官員有晉升的空間,未出仕的才士也有了機會。
各地遷徙來益州的百姓漸漸增多,但並不是每家都田有地,他們耕種的是官府的地,但還不滿足,他們想要擁有自己的田地,捷徑就是當兵打仗立功,太平軍的軍功賞賜十分優厚,不管是賞錢還是賞地,或者升官,都能使得他們脫貧致富,因此當郭嘉下令募兵一萬五時,踴躍報名的人超過了十萬,可郭嘉隻能募兵一萬五,軍隊數量必須控製在益州能夠負擔得起的範圍內。
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益州的軍工作坊彙集了不少工人,一直幫郭嘉打造戰爭器械的他們隨著軍需物資充備,工作自然輕了,但收入卻降低了,因此他們也希望打仗,這樣龐大的戰爭消耗足以讓他們源源不斷地增多收入。
益州商會是最支持郭嘉向外擴張的群體,他們要把生意做大,賺更多的錢,就必須有一個安穩的環境,隨著關中混戰的局麵升級,揚州有橫征暴斂的袁術攔路,中原百姓流離失所,益州商會不滿足現狀,呼籲郭嘉擴張屬地,給他們打開商道,掃平財路前的荊棘。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郭嘉要主動掀起戰端,向外擴張,必須符合政治利益,在這個前提下,如果也滿足人民利益,那麼,他就有了資本和底氣去開啟戰爭。
從本質上而言,郭嘉如果擴張屬地,太平軍是“侵略者”,他們要掠奪土地,將統治麵積擴大,益州的各個階級,同樣也有這樣的需求,士農工商,每個群體都期望通過對外擴張的戰爭獲得利益。
當戰爭不再是負擔,而是牟利工具時,郭嘉就有了發動戰爭的前提條件,但是,他還缺少一個機會。
義兵王,一個能夠讓郭嘉站在政治製高點的大義!
蒼天不負苦心人,這個機會,郭嘉等到了!
近年來一直修心養性的郭嘉很少外出招搖,平日在府中處理政事,陪陪家人,心境越發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