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九章 決戰前奏(1 / 2)

袁術一生難以釋懷的便是袁紹這個庶子壓在他的頭上。

這不是官位高低,上下級的問題,關鍵之處在於天下人眼中,袁紹代表的才是袁家,而袁術,則與袁紹之間相距甚遠。

嫡子本應承繼家世,如今卻嫡庶反差,袁紹以庶子身份統領士族,成為名符其實的河北霸主,三分天下都在袁紹手中,而袁術,隻能蝸居揚州一隅。

稱帝的想法,在袁術從孫堅遺孀中巧取豪奪傳國玉璽後便已萌生。

近日,稱帝的念頭越發強烈。

稱帝是古往今來隻有兩代王朝的奠基者成功做到的事情,秦皇嬴政,漢帝劉邦。

至於王朝後續的傳承者,或許也隻有劉秀算半個自己打回江山的人。

袁術想要稱帝,或許是異想天開,同時又是不自量力。

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初衷,除了狼子野心之外,政治號召力與地位的考量,也是他想要稱帝的原因之一。

現在,他是一方諸侯,若是稱帝,他便是皇帝!

投靠諸侯和投靠皇帝,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諸侯是臣,皇帝是主。

人臣之功莫過從龍之功,袁術稱帝若有人來投靠,其意義與袁術是諸侯有人來投效是截然不同的。

既然袁紹已經統領士族,曹操也挾天子令諸侯,袁術不能坐以待斃,稱帝的話,或許,可以招來四方想要攀龍附鳳的英豪投效。

隻不過袁術看輕了天下誌士的眼光。

郭嘉一直就認為諸侯強盛,實力是先決條件,有什麼樣的實力,才能決定有多大的屬地,有多高的地位。

別說袁術,哪怕是比他屬地廣,錢糧多,兵馬盛的袁紹若是稱帝,多半下場都是慘不忍睹。

為什麼?

因為天下不能有兩個皇帝,因為諸侯不能容忍有地位淩駕他們之上的人存在。

劉協雖是大漢天子,卻已經有名無實。

袁紹這樣的諸侯若是稱帝,諸侯們從地位上便落了下風,同時,諸侯們若不聞不問,久而久之,袁紹這個皇帝也就越做越穩,天下民心也就漸漸偏向袁紹,這是諸侯們不能容忍的理由。

至於才士們也不能容忍,則是因為袁紹身為漢臣,卻行篡逆之舉,這是無君無父,應遭天下唾棄。

道理放哪個諸侯身上都一樣,不能一統天下,不能在漢室未亡的前提下,不能在實力不足以抗衡天下前,哪個諸侯都不敢貿然稱帝。

曹丕要稱帝,要禪讓才行,而不是自己豎起魏國大旗,要把天子的名位從漢帝手中轉到自己手中,不是自己跳出來說自己是天子。

袁術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建國,便要先解決自保問題。

劉表不足為患,孫策是袁術視為兒子的自己人,呂布反複貪婪,袁術自信能輕而易舉安撫拉攏呂布,唯一的大患隻有曹操。

天賜良機。

曹操揮軍去打關中,兵馬折損,這就是袁術稱帝的機會。

待他建國之後招兵買馬,揮軍北上,曹操隻要在關中元氣大傷,袁術自信這一次他不會失敗。

在壽春籌謀建國稱帝的袁術卻沒想到被他視為兒子的孫策送來了一封回信。

啪!

“伯符,你竟敢負我!”

袁術拍案而起,怒發衝冠。

他怎麼也想不到他厚待的孫家卻有一天會與他分道揚鑣。

孫策苦勸袁術不能稱帝,大義凜然。

袁術精神恍惚,悔恨不已。

他對孫堅,對孫策,都是厚待有加。

天下人,誰都可以罵他袁術,唯獨孫家的人不行!

“孫策,當年你父出荊州時眾叛親離,若無我好心收留,重用厚待,哪有你今天啊!”

袁術在堂中主位上悲憤嘶喊。

袁術怒極攻心,竟然一病不起,稱帝的事情在他病情好轉之前,暫時拖延下去。

意氣風發來到洛陽的袁紹和曹操近況不佳,好似流年不利一般,這個春天,他們的兵馬在北麵函穀關,南麵武關都遭到了不小的挫折。

二人現在是愁眉苦臉,整日長籲短歎,隻不過袁紹是發自內心,曹操卻是逢場作戲。

每隔兩日函穀關的戰報都讓袁紹怒意盎然。

敗報,敗報,敗報!

總是敗報!

淳於瓊前前後後總共有六萬兵馬,不知不覺,已經剩下不到兩萬。

他每一場都是小敗而歸,每一場折損的兵馬看起來都可忽略不計,但一個多月後一看,他竟然折了四萬餘兵馬!

這就和賭徒用小賭怡情來自欺欺人是一個道理,今天輸一點,明天輸一點,日積月累,再小賭也會輸的家底不剩。

曹操這邊似乎也不樂觀,夏侯兄弟攻打武關也寸功未立,兵馬折得七七八八,如今在武關東麵就剩下不到五千將士,恐怕隻要嚴顏與龐統率軍出關,曹軍就立馬望風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