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荊州將有滅頂之災,劉表在數日內,從一個能夠改變天下格局的變數存在,眨眼間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
他從主動變為被動,把命運的主宰權拱手送給了他的敵人。
他主動攻伐袁紹,可以結好郭嘉,益州與荊州會將相安無事的關係保持下去。
他主動攻伐郭嘉,可向袁紹邀功,隻要劉表有決心攻入成都,郭嘉在關中所有戰略部署都將功虧一簣,當袁紹坐擁半壁江山後,劉表與袁紹一南一北,天下重歸一統就指日可待。
隻可惜劉表既想要獨立,又想要自保,而他自保的策略,又是最下乘甚至可以用作繭自縛來形容。
他現在,隻能被動地等待關中會戰的結果,郭嘉勝,荊州的危局將自動解除,郭嘉敗,那荊州外虎視眈眈的周泰隻能算是先鋒。
蒯良說荊州的命運已經不是劉表能夠掌控,這是大實話。
就算劉表采納北伐的策略,也隻是提高了郭嘉在關中取勝的幾率,卻不代表郭嘉必勝無疑,尤其是如今外人眼中的郭嘉主動放棄函穀關,顯然是一副要從關中撤軍的姿態。
如果函穀關被劉表趁虛拿下,袁紹也不可能坐以待斃,他可以求援,隻要他支撐到河北的援軍到來,劉表攻占函穀關反而會被袁紹前後夾擊。
函穀關雖是扼守關中咽喉要道,卻不代表從關中往關東就沒別的道路可行。
隻不過需要翻山越嶺,趟過凶險的河流。
這種地理形勢,可以用具體的實例對比,如同諸葛亮北伐,大軍走故道或出祁山都行,子午道能走,卻太凶險,魏延向諸葛亮要兵馬,隻能要一萬精銳,太多反而不利行軍,路上折損也會很慘重,換言之,子午道這種險道,幾千人能走,但是幾萬人就走不通。
鄧艾滅蜀,取道陰平,他有數萬軍隊,卻隻能帶著數千人翻山越嶺最終出人意料的兵臨成都。
所以,函穀關若失,袁紹不是死路一條,他可以派千人繞道回河北求援,而他的大軍隻能等待援軍才行,消息,是能夠送出去的。
蒯越的計策中根本沒有與周泰決戰的建議,不是不行,而是變化太多,如今太平軍氣焰高漲,而荊州軍士氣低落,哪怕一命換一命,荊州也換不起。
在黃祖被斬,荊州五萬大軍葬送四萬後,荊州就反主為客,聽憑宰割。
諸侯立足,兵馬實力是根基。
上策北伐,十分凶險。
劉表思來想去,最終沒有采納北伐的建議,他不敢與袁紹對立,袁紹打進關中損兵十萬,可他加上河北的兵馬,仍舊擁兵三十萬!
郭嘉放棄函穀關後,顯然是要撤退。
劉表不敢把身家性命壓在郭嘉的頭上,如果他要賭郭嘉會贏,他反倒寧願出城與周泰決戰。
上中下三策,劉表采納了中策與下策,一邊派人去向周泰求和,一邊派人去南陽宛城找張繡求援。
這樣的抉擇,蒯良和蒯越是滿腹苦澀無處宣泄。
一邊求和,一邊又求援。
如果周泰和張繡得知,劉表豈不是兩邊不討好?
你要求和,又何必去求援?
你要求援,又幹嘛去求和?
劉表的初衷或許真是自保,可他的做法,在旁人眼中就好像時刻打算突施冷箭一般。
好比周泰若撤軍,張繡卻來了,是不是打算殺周泰個措手不及?
張繡若來援助,劉表卻和周泰言和了,會不會是兩家設局等張繡自投羅網呢?
反正劉表的做法既欠缺誠意,又呈現出一種他在玩陰謀詭計的態勢。
蒯越蒯良兄弟倆,十分不想承認,但又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
劉表,老了。
命令周泰殺入荊州,是郭嘉給自己留下的一條退路,一條應對關中失利後的戰略路線。
究竟取不取荊州,取決關中大戰的結局。
春天出兵,決戰在夏初。
鞠義率軍與袁紹彙合後,袁紹在潼關休養十日,十萬雄兵在他親自率領下走出潼關,向西而去,直逼三輔,攻克長安後,席卷關中也就不在話下。
三軍用命,前後有序。
前中後三軍,前軍是開路先鋒,由顏良率領。
中軍是主力部隊,由袁紹親自統領。
後軍是策應與押運糧草補給,由張頜率領。
雖然張頜打了勝仗,攻克了函穀關,但因為文醜的意外亡故,袁紹嘴上不說,內心卻對張頜有了些許怨氣,或許袁紹認為張頜哪怕不勸住文醜,也至少應該接應文醜,在文醜中伏後能夠保住文醜的命。
後軍部隊讓張頜來率領,實在是大材小用,這樣的後勤部隊,哪怕是袁紹沒有小將可用,他麾下的謀士都可以勝任,袁紹的官職是大將軍,他可以有軍司馬,恰好也正是重文輕武的謀士們時常擔任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