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此時割據自立的八方諸侯,一西一東有兩位是天下矚目的少年雄主。
不論是袁紹,曹操,袁術,劉表,又或韓遂馬騰,呂布劉備,他們的年紀,不是年近半百,也是四旬上下。
在平均壽命不到六十歲的時代裏,一個能活到五十的人,其實便已經距離壽終正寢不遠了。
益州的郭嘉,江東的孫策,一個才是二十七,一個才二十二。
這兩個人的橫空出世絕對是在諸侯林立的年代裏令人刮目相看的,他們有的是璀璨的未來,哪怕是用命去熬,袁紹,曹操,劉表等人也是熬不過他二人,加上他們打下屬地,廣受愛戴,兵強馬壯,未來的天下,自然會有他們二人的席位。
孫策名義上不是君主,十八歲時喪父,孫策在袁術麵前沒有翻臉的資本,他也不能當著袁術的麵討要孫堅舊部,因為袁術不懼怕孫策,孫策要鬧,袁術這種小人,玩死孫策是信手捏來,但孫策從丹陽募兵後再來孫策這裏討要孫堅舊部,袁術也不得不妥協,因為孫策有了兵馬,孫策要與他翻臉,恐怕壽春會雞犬不寧,外加孫堅舊部見到孫策有了實力,難保不會裏應外合,袁術放任孫策,關鍵之處,還是孫策的態度,孫策擺出一副為袁術效命的姿態,袁術不信不義,卻沒想過孫策也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孫策討陸康,掃劉繇,敗笮融,橫掃江東,孫策威名遠播,因他儀表俊郎,待人親和,又喜歡廣結英豪,百姓便以孫郎喚之。
郭嘉在二十歲的時候,在攻打益州,在投身生死係於一線的造反事業中。
孫策在二十歲的時候,已經是漢朝的將軍,盡管這個將軍是袁術加封。
兩年之後的今天。
孫策二十二歲。
郭嘉在今天還隻是一個益州牧。
而孫策,已經有朝廷封侯拜將!
討逆將軍!吳侯!
秣陵(南京前身,後來孫權在此處興建大都市名為建業,地名更替太繁瑣,因此以後隻用建業。)
孫策一人跪在父親孫堅的靈位前,他的身前擺著香案,上麵有黃祖的腦袋。
郭嘉派人把黃祖的腦袋送給孫策,孫策從內心而言是對郭嘉這個舉動表示感激。
曾經,郭嘉給過他一個耳光。
那時,孫策年輕氣盛,用不好聽的話就是不懂事。
現在,孫策並不記恨郭嘉,他隻是不服郭嘉而已,如果郭嘉可以開創如今一方霸主的基業,孫策要強,他也要與郭嘉爭鋒,他自認不輸郭嘉,為何他就不能成為一方霸主?
這是事業競爭,而非意氣之爭。
孫策今時今日的氣度,已有幾分帝王威嚴。
“父親,袁術稱帝了。孩兒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孫家再也不用寄人籬下,曹操封了孩兒為討逆將軍,又敕封了孩兒為吳侯。從今天起,孫家,不會仰人鼻息,天下諸侯,將有我孫家一席。”
這一天,對孫策而言,對整個孫家而言,是具有難以忽視的意義。
袁術稱帝,孫策反戈,天下人不會斥罵孫策忘恩背主。
道義上,袁術才是千夫所指,孫策脫離袁術,是不助紂為虐,是深明大義的明智決定。
立足中原的曹操,對四麵八方的形勢都在關注,袁術一稱帝,曹操立馬就給孫策封侯拜將,挾天子令諸侯,就是這麼便利,政治優勢在曹操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孫策知道曹操的用意,是想借刀殺人,但是這也是孫策希望得到的政治地位。
在這一刻,孫策與曹操是一拍即合。
從前,孫家依附袁術,是臣。
如今,孫家自立門戶,是主。
盡管從實力上軍政權力上,孫策早已擺脫袁術的鉗製,可名義上,孫策始終是袁術的麾下,孫策在之前的官職,不論文武,都是袁術給的,而現在,孫策的官爵,是許都朝廷直接敕封,意義決然不同,臣與主的地位,也從名義上發生了變化。
袁術稱帝,曹操是做夢都能笑醒。
他立足中原,百戰之地,強敵環峙,曹操最希望的就是周邊的諸侯能少則少,能剿滅一個就剿滅一個。
傾巢而出去剿滅袁術,不論袁術稱不稱帝,曹操都有把握,可他不能這麼做,因為會有後顧之憂。
袁術稱帝後,天下唾棄,是人人得而誅之的逆賊,此時曹操打袁術,就連呂布都不敢暗中作梗,因為會被誤認與袁術同流合汙。
袁術以為曹操在關中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實際上曹操的實力一絲一毫都未消損,隻待厲兵秣馬便會舉起王旗前去剿滅袁術。
逃回許都後的曹操已經開始將戰略目標轉移向與袁紹的決戰,他要顧慮的地方太多,周邊諸侯,呂布,袁術,劉表,孫策,張繡,以及關中會戰威震四海的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