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了。不,將這些人全部送去漢平縣外,讓他們一個一個都死在張白騎麵前!”
郭嘉閉目下達了這樣一個慘無人道的命令。
殺人不過頭點地,郭嘉殺張白騎全族隻需要一句話,但這還不夠,他要讓張白騎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飽受折磨,人的痛苦莫過親人陰陽相隔,郭嘉要讓張白騎親眼看著他的親人是什麼下場,而這個下場,又是誰造成的!
秦宓呆立在郭嘉麵前。
或許,他猜到了這些人的下場。
隻是沒有猜到郭嘉能夠下達這樣殘忍的命令。
沉默片刻,秦宓沒有反駁郭嘉。
禍不及妻兒,那太天真了!
張白騎造反如果成功,他殺入成都後,郭嘉的妻妾與子嗣會是什麼下場?
造反,本就是你死我活,沒有任何緩和餘地。
失敗的一方,被砍掉的腦袋不會隻有一個,一人做事一人當的想法太可笑,夷三族永絕後患或以儆效尤才是當行之道。
到了今天,郭嘉早已沒有了絲毫的婦人之仁。
秦宓向外走了幾步又突然折返回來,麵露憂慮地向郭嘉說道:“主公,若行如此之事,百姓得知後,恐會有損主公威望。”
這些人該死,秦宓不為他們求情,這放哪個諸侯帳下都不能容忍造反。
但是,秦宓要考慮百姓聽聞這件事後的反應,曹操屠城,千裏之外的百姓聞風喪膽,郭嘉要是也從仁德之君轉向了殘暴之君,事情本質不是郭嘉嗜殺,但手段太激烈,同樣會有不良後果。
郭嘉閉著眼睛輕歎一聲,淡淡道:“子勑,就按我說的去做吧,百姓如果認為我錯了,那就隨他們,張白騎將漢平縣屠戮一空,近十萬百姓死於非命,如果還有人憐憫張白騎,那就讓他們同情去吧,死的不是他們的親人,永生難忘的傷悲不是他們來承受,他們怎麼想,怎麼看,我無法主導,但是我要讓漢平縣被殺百姓還在世的親屬,得到一份仇者快的答複。”
既然郭嘉堅持,秦宓也就不再勸說,腳步輕輕地離去。
對於百姓是否會認為郭嘉殘暴不仁,郭嘉心中有過考量。
無論用什麼手段殺光張白騎三族,從事情本質上,郭嘉是為百姓複仇,尤其是漢平縣被殺的百姓,張白騎造反本就是千夫所指的逆行,在這一點上沒人能給張白騎撐起道德旗幟。
而且普通人都有先入為主的思維模式,這一點是對郭嘉有利。
一個人先做好事再做壞事,與先做壞事再做好事是有著很大的印象區別。
先惡後善,旁人充其量就是用改邪歸正的眼光來看待,而且還要時刻提防,並不放心,害怕此人反複無常。
先善後惡,旁人恐怕會多以寬容的眼光來說此人一時失足,應給與改過的機會,在道德輿論上會得到不少的支持。
當然,從本質上而言,一善一惡,一惡一善,沒有區別,先行善後作惡,仍舊是罪,先作惡後行善,理應善莫大焉。
可就是先後之別,將善惡的印象或者輕重在人的心裏有了主次之分。
曹操屠城,也許有枉殺的時候,卻也不是所到之處盡皆屠城,當曹操坐擁半壁江山後,他需要的是民望,需要的是民心,他也善待百姓,體察民間疾苦,可就是很難挽回百姓對他殘虐凶暴的懼怕心理,這就是先入為主,曹操從一開始給人的印象便是揮舞屠刀的暴君,百姓懼怕他,哪怕曹操做一百件對百姓有利的事情,也抵不上他之前屠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城。
郭嘉入益州,與百姓秋毫無犯,又輕徭薄賦,對待百姓極盡優厚,在百姓眼中郭嘉是仁君,是明君,這個印象伴隨著益州百姓已有超過五年,現在,郭嘉光明正大手段殘忍地屠殺張白騎三族,百姓得知後,就算不認同郭嘉的做法,也至少不會公然反對斥罵郭嘉殘暴。
涪陵郡,漢平縣外。
張燕神色複雜地望著囚車中數十人。
郭嘉要殺人,必須有人揮起屠刀,張燕就是郭嘉的刀。
鄧芝麵帶不忍地望著張燕,問道:“將軍難道真要在張白騎麵前格殺這些人?”
大手一揮,張燕止住鄧芝的話頭,沉聲道:“張白騎罪該萬死,今天這個下場是他咎由自取,怨不得主公。”
鄧芝住口不言,斬首示眾自古皆有,可當著張白騎的麵在城下一個挨一個把他的家人都砍了,未免也太殘忍了一些。
押著張白騎三族親人來到河邊,張燕手持長刀,鋒利的刀鋒映照在毒辣的日光下格外耀眼,張燕朗聲朝著河對岸的漢平縣城高聲喊道:“張白騎,現身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