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二章 罪無可恕(1 / 2)

也許是數年前徐和叛亂後,郭嘉對待跟著徐和叛亂的益州豪族沒有做到趕盡殺絕的地步,因此張白騎覺得他有底氣向郭嘉乞降。

不管張白騎乞降是出於無奈還是自以為郭嘉會念及舊情網開一麵,但郭嘉上一次對益州豪族從輕發落隻是統治益州的策略,分化益州豪族內部而已,不存在優柔善待的想法,現在,張白騎絲毫沒有讓郭嘉從輕發落的資本。

當張白騎毅然決然地走上造反這條路時,他鋌而走險的後果,就是與郭嘉徹底的決裂與對立。

過往一切功勞已經被抹殺。

郭嘉與張白騎是敵對,是彼此的敵人。

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張白騎比我想象的要天真,他說反就反,說降就降,難道我殺的人不夠還是對他太仁慈了?”

郭嘉冷笑不已。

曾經,他寬恕過張白騎一次,本以為張白騎能長點記性,卻沒料到還真有死不悔改的蠢蛋。

秦宓默然,張白騎的確沒什麼可同情的,但郭嘉是不是給人印象太仁慈了?倒是真有一些。

益州太平無事的那些年,郭嘉幾乎沒有降下過怒火,在每個人麵前都是一副人畜無害的笑容,對百姓,對官員,無論是政策還是待遇,都越發優厚,看上去,郭嘉就像是濟世君主,他雖奉行以法治人,卻在重罰之前都會派人複查案件,生怕冤枉或量刑過重。

說郭嘉心懷憐憫也好,心性善良也罷,秦宓知道,如果旁人以為這樣的君主不會殺人,不會有雷霆怒火,那就大錯特錯,郭嘉表麵謙和,上善若水,實際上已經到了喜怒不形於色,最好的麵具不是沒有表情,而是始終保持微笑,他們這些官員時常也猜不透郭嘉的心思,猜不透就意味著不能完全洞悉郭嘉的想法,這樣官員們做事就無法投其所好,隻能本分規矩。

重劍無鋒,郭嘉的鋒芒早已收斂,但他不怒則已,一怒必定令八方顫動。

曹操與袁紹激怒了郭嘉,曹操幾乎葬身關中,本是坐收漁利,卻最終還是賠上了夏侯惇,袁紹二十萬大軍湮沒關中,文醜鞠義客死他鄉,就連劉表根本沒有踏入益州半步,也被郭嘉逼得戰戰兢兢委曲求全,激怒郭嘉,就要付出代價。

張白騎是微不足道,卻讓郭嘉更加憤怒,沒有什麼是比自己人在背後捅刀子更讓人心寒的了。

“回複張燕,張白騎三族老少,照殺不誤!張白騎想要投降,就給他一個痛快,否則,就慢慢跟他耗,反正如今他是甕中之鱉,逃不掉了。”

郭嘉不留情,張白騎造反那一刻,彼此就沒有再講情麵的餘地。

曹操有一條極為殘酷的軍法。

要投降,趁早!

若大軍圍城,降者不赦!

這是震懾敵人的做法,卻有那麼幾分道理。

孤城被圍,幾乎就已經是敗亡的下場,這個時候投降,是出於無可奈何的求生本能,曹操不赦免這個形勢下的降兵,目的就是殺雞儆猴,做給以後的敵人看。

千萬,千萬,不要讓我的軍隊圍住了你的城池!

否則,你投降我也不接受!

投降的機會,隻存在勝負未分之時,若圍城之後,勝券在握,被圍困的人再想投降,對不起,晚了!

張白騎被圍困在漢平縣,十死無生,這個時候還想通過乞降來給子孫後代一條活路,簡直異想天開,不是郭嘉不給他活路走,而是他自己硬要朝閻王殿去。

當郭嘉不接受張白騎乞降的消息傳到漢平縣外張燕大營後,張燕麵無表情,邁步就朝外走去,打算將張白騎全家就地格殺。

鄧芝擋在了張燕麵前,道:“將軍,不如詐張白騎,告知他主公接受他的乞降,但要他當麵自刎,這樣,漢平縣眨眼可破。”

兵不厭詐,陰謀詭計用在戰爭上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

張燕卻莫名一歎,搖頭道:“給張白騎留些尊嚴吧。”

乞降已經是恥辱,如果再死的不明不白,張燕實在下不去手。

張白騎死路一條,怎麼死,還是交給張白騎自己去選擇。

烈日當空,張燕再一次將張白騎三族老少帶了出來,押著他們一個挨一個跪在了河邊。

張燕一現身,一直關注著河對岸動靜的張白騎就出現了城頭。

“飛燕,主公怎麼說?”

張白騎見張燕將他家小拖出來,明知不妙,卻還多口一問。

張燕沒有回答張白騎,沒有絲毫猶豫地揮起屠刀。

鮮血四濺,驚叫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