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內的近衛軍擴增目標到三萬,另益州境內再招募三萬新軍。未來軍隊規劃中,益州要保證二十萬兵馬。”
十萬水師,一萬銀翎飛騎,三萬近衛軍,加上張燕三萬兵馬以及新軍三萬,益州境內郭嘉的設想是有二十萬兵力,水師是對外,其他的部隊則能攻能守。
許都,典韋,高順,張遼等大將,郭嘉將要用他們在北方的戰場,在關中逐步恢複之後,除了陷陣營的特殊性外不會擴軍,其他將領麾下的兵馬都會逐步擴增,關中也要有二十萬兵馬,否則出關東進染指中原就是個笑話,沒有兵馬,怎麼攻城掠地?兵馬不夠,去了也是自尋煩惱碰壁而歸。
募兵有先後,不可能一蹴而就,欲速則不達,在關中會戰之後,郭嘉的擴軍步伐,重點則是先從益州開始。
這是一個姿態,一如既往是郭嘉不厭其煩在使用的計策。
打擊敵人之前,先要卸下敵人的防備。
他的重心回歸益州,是做給袁紹和曹操看,意欲表明一個中立的態度。
你們兩人想要在中原一較高下,我作壁上觀。
這一係列動作之後,郭嘉料想外人眼中,肯定會認為他是要圖謀荊州。
這正中郭嘉下懷。
“天色不早了,既然諸位已經知道了詳細的規劃,那麼就盡快將募兵的事宜擬出章程來給我瞧瞧。”
郭嘉說完後很不雅觀地伸了伸懶腰,俊郎的麵容帶著幾分懶散,這個時候,他倒真是看不出已經二十七歲,說是鄰家大男孩也不為過。
堂下文官們會心一笑,一同給郭嘉行禮後便退了出去。
郭嘉就是這樣在大方向上拍板,詳細繁瑣的工作都交給手下官員。
募兵,聽起來簡單,實際很複雜。
不是喊一句口號就能讓百姓蜂擁而至舍生忘死從軍。
首先要考慮的是郭嘉治下屬地的實力,能負擔多少軍隊支出,能養得起多少軍隊,又在財政民生等等方麵不出現危機的情況下,給將士們開出怎樣的條件。
沒有好處沒有優厚的待遇,老百姓是不會冒著生命危險上戰場,一腔熱血的青年在這個時代終歸是少之又少,大是大非即便明白,也免不了貪生怕死的心理。
募兵無非就是用錢糧,用官爵,用土地來吸引百姓投軍,孫策在江東能夠瞬間崛起,得益的便是他的募兵政策,他帶去江東的兵馬是丹陽兵,雖精銳卻稀少,而孫策用一句口號輕而易舉地拉起數萬軍隊,便是他或者說他身邊有能人很好地抓住了百姓的心理。
給孫策當兵,賦稅全免!連帶家人的賦稅也都減免!
當下苛捐雜稅沉重不堪的背景使得孫策的政策得到了江東百姓的鼎力支持與擁戴,在這個政策下,孫策麾下將士又怎會不給他賣命?又怎會不支持孫家的統治?
孫策的高明之處,便是他有自知之明,孫堅在離開江東之前便與江東地方豪族結下了仇怨,加上孫堅在荊州的所作所為,江東一部分士族是十分抵觸孫家,孫策渡江東歸,殺回江東,想要立足,想要讓孫家統治這一片土地,與士族豪族的隔閡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化解,所以他跳過這個階級,直接取得了百姓的擁戴,擁有了強盛的軍隊後,也就不用看士族豪族的臉色了。
至於在地方影響很大的士族豪族,他們無非就是擁有一些私兵家奴,在孫策如此高調與深得民心的政策下,他們也很難煽動百姓反對孫策,從某一點上來看,孫策在江東崛起,與郭嘉橫空出世是殊途同歸。
天時,人心,外部環境,孫策與郭嘉的崛起道路,都有著相似之處。
有時郭嘉也在想,如果曆史上孫策不是陰差陽錯死於非命,這個開拓無畏的江東小霸王會給孫家打下如何大的基業,還真難說,尤其是孫策敢作敢為,身邊也有能人,他聽得進忠言,信任手下,既有張昭,又有周瑜,如果魯肅也肯輔佐孫策,沒有在長江邊上遇襲的孫策,或許會開創孫家另一個不同於孫權的時代。
孫權,雖不同於曹丕直接倒向了士族,可孫權最終也是一步一步將統治根基從百姓與寒門轉向了士族。
言歸正傳,益州募兵在郭嘉來看,不是很大的難題,關鍵之處是關中恢複的速度。
百姓支持郭嘉,這是民心優勢,給郭嘉當兵,不存在道德束縛。
而關中被郭嘉攻占後,關中大片土地被郭嘉封賞給有功的將士,這遠比百姓勤懇勞作的收入要高得多,就好比上班族看到金融家一夜暴富,不眼紅肯定不可能,但是往往會忽略掉金融家也有數不盡的傾家蕩產。
富貴險中求,在亂世之中,崇高的理想對百姓來說太遙遠,最吸引他們的永遠是一畝三分地的自身利益。
郭嘉能給多少,便能招募多少軍隊。
募兵要量力而為,入不敷出會給未來造成隱患,最典型的便是袁術,窮奢極欲,榨幹了南陽,現在又讓壽春以一個難以想象的速度衰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