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背水一戰(1 / 2)

益州 瀘水之畔。

一望無邊的營寨結紮在北岸,南岸同樣營帳林立,南北相較,南麵看上去人多勢眾。

張燕身手矯健,速度奇快地攀上哨塔,居高臨下遙望瀘水南岸的情況,慢一步登上哨塔的鄧芝同樣麵色凝重地望著南岸營帳無垠的景象。

“將軍,敵眾我寡,對方氣焰高漲,不如入夜後由我率領千人前去劫營?”

張燕搖搖頭,道:“敵軍二十萬之眾,即便給你一夜時間,千人劫營又能殺多少呢?萬一對方早有防範,你去就是送死。”

鄧芝心中盤算片刻,無奈地歎了口氣,兵力對比上的弱勢,令他們不能輕易冒險,兵馬更不能輕易折損。

秋風蕭瑟,張燕與鄧芝在營中巡查,正討論著該如何扭轉如今被動防守的形勢時,大營北麵突然傳來了消息。

成都的援軍到了!

張燕與鄧芝相視一笑,一同前去迎接。

從北而來的兵馬行軍常速,一萬騎兵,兩萬步卒,率軍而來的是吳懿,許褚,嚴顏以及隨行的龐統。

“諸位遠來,正好解了我這燃眉之急,有了諸位的援手,這二十萬賊軍不足為懼。”

張燕滿麵喜色地將許褚等人迎入軍營之中。

許褚憋了一肚子火,進了帥帳就沉聲道:“飛燕,快快將敵情告知俺,軍師也趕緊想個破敵之策,這幫南蠻子早不鬧晚不鬧,偏偏這個時候不知好歹,要不是他們,俺現在已經打進許昌了。”

帶著滿腹怨氣,許褚在帥帳中坐下,胸口起伏不定,壓抑在心中的怒火僅憑隻言片語的牢騷是發泄不出來的。

把南蠻作亂單獨來看,也許並不令人憤怒,別說是正值天下大亂時期,就是和平年代,也總有一些叛亂發生。

可偏偏是在官渡之戰收尾的時候,是郭嘉席卷中原最佳時機到來的時候,南部七郡的作亂打亂了郭嘉所有計劃。

比起許褚等將領把憤怒與怨恨都寫在了臉上,郭嘉率軍返回成都,一路上都顯得十分平靜,隻不過以往總會和身邊人開開玩笑聊聊瑣事的他,變得沉默寡言,回到成都後,郭嘉並沒有大張旗鼓要血洗南部七郡來宣泄怒火,反而隻是輕描淡寫地派了龐統,許褚,吳懿與嚴顏率軍支援張燕。

怎麼破敵,用什麼策略,郭嘉不需要親自關心,謀士武將該用則用,到他們發揮才幹的時候,郭嘉就撒手旁觀。

勝了,是你的功勞,同時體現了你的作用,日後還會重用。

敗了,是你的過失,將來遭到棄用也不要怨天尤人。

帥帳之內,並無主次之分,郭嘉派來了援軍,同時給龐統升了官,現在是軍師中郎將,他有調動兵馬的權力,這是三年前關中會戰時龐統攢下的功績換回來的。

有功者,郭嘉會賞,而戰亂年代有才有誌的人更需要的是一個舞台,並非金銀俸祿。

從原本要席卷中原到南歸來平亂,不光是許褚這類武將心有怨氣,龐統也多多少少有些不甘心。

孟獲不知道,他這一次的北上,拖延了郭嘉成霸業至少十年。

張燕來到帥帳的地圖之前,手指了指地圖上瀘水的地點。

“自我領命前來抵擋南部二十萬賊軍後,便以瀘水為界南北對峙,初時敵軍試過強渡瀘水來攻,但都被我擊退,在此之後,他們便沒有繼續強攻,我料再拖延數月,敵軍的糧草恐怕會難以為繼,到時候這二十萬敵軍將不攻自退。”

張燕隻有四萬兵馬,對方有二十萬,戰略目的是減少損傷的前提下逼退敵軍,這一點眾人都表示理解和讚同。

假若冒著風險出擊,並非不能行,而是後果張燕承擔不起。

在郭嘉率軍沒有返回成都之前,如果張燕主動出擊而敗北,那麼成都以南將一馬平川,任賊馳騁。

龐統看著地圖,微微搖頭道:“將軍的設想是對的,不過南部百姓生活條件艱苦,果腹之糧的要求很低,尋常人能忍一個月,或許他們能忍三個月,如此拖延下去,恐會有變,還是速戰速決吧。”

其實出於對張燕的顏麵顧忌,龐統沒有將他的真實想法說出來。

如今正值秋收之際,南蠻叛軍二十萬也知道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沒有化整為零,可如果張燕一直這樣拖延防守下去,南蠻叛軍的糧草真到了油盡燈枯之時,難保不會分兵數路甚至十數路北上席卷蜀郡周邊,這樣的小部隊不可能攻占成都,但是有可能會將剛剛豐收的百姓劫掠一空,這會對益州造成重創。

有了這個前提,此戰就必須速戰速決,而且不能給對方分兵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