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是星夜兼程騎馬趕去給甘寧報信,成公英所率的大部隊顯然要慢一步,因為西涼軍不光是有鐵騎,還有步卒。
但是成公英在追擊孟達無功而返的情況下,自然會派出騎兵馬不停蹄地去武威警示韓遂。
結果成公英沒有在甘寧之前率軍回到武威,但他送信的人卻先甘寧一步來到武威給韓遂報了信。
甘寧率軍抵達武威,甚至沒有攻城就直接控製了武威。
韓遂逃了!
韓遂帶著他招募的新兵逃往西北,而留給了甘寧一個左右為難的武威。
城內群民激憤,對太平軍已經不能用不友好來形容,在甘寧率軍入城後,不到半日時間,就發生了超過十起民殺軍事件。
全城戒嚴,甘寧在進入武威後下達了第一個命令。
但凡在街上遊蕩的百姓,全部下獄,抵抗不從者,就地格殺。
天氣悶熱令人煩躁,甘寧負手在帳中來回踱步,張遼愁眉不展,他二人也不知該如何麵對現在的局麵。
孟達罵罵咧咧地走進帳中,氣急敗壞地對甘寧拱手道:“稟大都督,這狗賊韓遂逃走之前將他運不走的糧食全部分發給百姓,並且造謠大都督率軍來是要搶糧並奴役武威百姓,現在城裏的百姓是聽也不聽咱們解釋,逮著機會就偷襲巡邏的守軍,這不,剛剛城北又有一起突發事件,百姓用滾水潑在巡邏兵身上,趁機奪刀殺了人,唉,大都督,該怎麼做,你還是拿個主意吧。”
甘寧與張遼對視一眼,都看出了對方眼中深深的無奈。
這韓遂人老成精,拉攏人心自有一套心得,從去年開始就在造勢,不過那時矛頭是對準馬超,而他對外掠奪馬超屬地資源來充實自己,另一方麵來看,的確是對武威百姓有好處,至少他們不會被饑荒餓死。
韓遂向郭嘉借糧,這是諸侯之間的人情,而他用糧食接濟治下飽受饑荒之困有性命危險的百姓,則會讓百姓把恩情算在韓遂頭上。
武威空虛,韓遂加緊加快招募了一萬的亡命之徒作為新軍,可一旦武威被圍,韓遂自知死無葬身之地,因此他逃了,逃便逃了,卻也不能讓太平軍順利接管武威。
“我軍一向與民秋毫無犯,這是自太平軍成立以來主公親自下達的軍令,眼下的局勢是左右為難,放任百姓胡作非為則於我軍不利,嚴酷鎮壓若過激則會令百姓升起更大的怨憤,文遠哪,你有何高見啊?”
甘寧稱不上是束手無策,隻不過麵對百姓,方式方法若輕重拿捏不準,後果就很難預料。
張遼苦笑一聲,如今他也算盛名之下的名將,隻可惜名將的光芒都在戰場上,對待百姓是民治才能的體現,讓他來做一個完全的決策,也難。
“嗬,興霸就不要抬舉我了,我能有什麼高見?照我看來,現在我軍當務之急是以武威為中心橫麵布防,將身後韓遂主力部隊剿滅在武威以南的區域,百姓嘛,聽風就是雨,最易被蠱惑,所謂日久見人心,太平軍恪守軍規嚴於律己,犯事的百姓依律法處置,我軍暫且觀望下去,應該會有百姓不斷認識到太平軍絕非韓遂宣揚的殘暴之師。”
甘寧聽了之後沉思半晌,同意了張遼的說辭。
倒是孟達微微搖頭並不是很樂觀,他的家鄉就在關中,對西北民風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可以說西北經曆了二十多年的動蕩,百姓早就對官家的看法十分厭惡,反倒更傾向接受獨裁軍閥的統治,太平軍不用過重的刑罰嚴加懲治以儆效尤的話,很可能會讓百姓滋生更強的反抗心理。
孟達沒有出言道出他心中所思,因為他也沒有應對方案,眼下頭等要事是解決身後韓遂的主力部隊,其他的事情暫且擱置,還是不要節外生枝的好。
翻開地圖,俯身望去,甘寧看著武威周邊的地域形勢,抬頭說道:“如果祖厲的敵軍沒有去攻打金城,那麼他們即便向西北撤退,也肯定料到我軍在武威以逸待勞準備伏殺他們。二位,若是現在橫麵布防,我軍將兵力分散,即便真阻截了敵軍,恐怕也難以將敵軍剿滅,我認為應冒險一搏,集中兵力,在敵軍撤退的路上直接決一死戰。”
太平軍有兵力優勢,如果不將這個優勢發揮出來,化整為零的話,等同給了敵軍逐個擊破的機會,西北遼闊,戰場多為平原,西涼鐵騎若從四麵八方沒有章法的衝殺,就算太平軍有強弓勁孥,恐怕也會陷入被動的局麵。
孟達同意地點了點頭,可他望著地圖半晌,毫無頭緒,武威向東向西橫麵數百裏,該去哪裏設防?哪條路會是敵軍必經之地呢?西北的平原哪兒都能走,如何孤注一擲打這一場仗是個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