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章 永不稱帝(1 / 2)

麵對突然發作的天子劉協,郭嘉與曹操盡管心裏不屑一顧,但至少麵色平靜,沒有將那一份蔑視寫在臉上。

硬要在這兩位梟雄身上去深究漢恩漢祿,他們現在所行之事究竟是否對不對得起大漢雲雲,郭嘉沒有那麼高的覺悟,他本就是穿越而來,大漢對他祖上是不是有恩,他不去想,心底反正不可能升起一種擁護大漢王朝的正義。

而曹操前半生或許是真的想做忠臣,但一步一步走來,形勢的變化,權力的變化,野心的變化,也已經讓他不能做一個忠臣。

曹操之所以帶兵來洛陽與郭嘉“決戰”還專門把天子從許昌帶來,目的有兩個,其一是用劉協的皇帝身份壓製郭嘉,當然,這個目的不可能達到。而另一層目的則是要讓劉協清醒地認識現在的天下形勢。

郭嘉對曹操有恨,對劉協有感恩之心。

可當年洛陽中劉協一次懷著招攬目的地援助,並不能讓郭嘉感恩載德一輩子。

郭嘉就是這樣一個人,對事不對人,事事沒有聯係的時候,他不會帶著情緒去思考。

曹操有野心代漢自立,郭嘉不會因為他恨曹操便反對曹操或者支持劉協。

看著劉協成熟的麵龐,茂盛的胡須顯示著他的生理年齡,而這個曾經讓郭嘉刮目相看的天子,似乎在成年後就日漸平庸,甚至眼睛都睜不開,看不清形勢。

“陛下,自董卓竊據龍庭天下分崩,已過近二十年,漢家的江山也從千瘡百孔群賊肆虐的景象漸漸好轉,可是,恕臣鬥膽,敢問陛下,這江山,是誰打回來的?是誰興兵討賊廓清一方?篡漢?陛下登基之時,你有可供他人篡奪的江山嗎?”

郭嘉淡漠的一席話讓劉協麵無血色,當場呆滯。

在這一點上,曹操望著郭嘉,充滿一股惋惜複雜之色。

也許,這個天下能夠理解曹操,能夠真正看清時局的人,隻有郭嘉與曹操。

此生不能為知己,實乃終身之憾!

靈帝時,至少皇帝的權威還在,不管是外戚,士族,宦官,他們結黨營私鬧得再凶,也不敢在皇帝麵前放肆,漢朝江山表麵上是統一的。

而到了劉協手上之時,他是被董卓扶持起來的傀儡皇帝,那時的江山是什麼樣子?十八路諸侯伐董,聽起來是十八個忠臣來討伐逆臣,實際上呢?

四方梟雄並起,各自為政,漢室江山名存實亡,劉協手上,別說江山,就連皇宮都是一座牢籠,他有什麼可讓人篡的?

王莽篡漢,篡的是劉邦打下的天下。

曹操要篡,郭嘉要篡,能用篡來形容嗎?

他們的屬地,是一城一池自己打回來的,跟漢室沒有半點關係。

既沒有天子手中的兵,也沒有天子手下的官,更沒有天子提供的錢糧,這些,都是自己打拚回來的,憑什麼說他們是篡?

可以說搶,可以說奪,但絕不是像曆史上王莽,司馬懿一流那般的偷和盜!

劉秀留下的江山,自和帝之後的殤帝之流,哪個不是傀儡?站都站不起來的皇帝們,不曾以自己的力量打下江山的皇帝們,也隻有當傀儡的份兒!

到如今,漢室傾頹二十載,新生代的百姓們,他們心中對漢室王朝的概念早已淡化。

郭嘉屬地下的百姓,老一輩的受盡欺辱,不堪回首,新一輩的人隻知道統治者是郭嘉,就算郭嘉不是皇帝,郭嘉在年輕人心中的地位權威,遠遠要比那個道聽途說得知的傀儡皇帝要更高。

同樣的事情,也在別的諸侯屬地中發生,漢室不執政,沒有權力,早已名存實亡,而百姓對漢室的忠誠與擁護,也隨著時間推移在漸漸消磨殆盡。

劉協淚流滿麵,瘋狂地朝曹操與郭嘉咆哮道:“爾等既有篡漢之心,為何不殺了朕?來呀,動手,殺了朕?好讓爾等的狼子野心昭示天下!”

殺了劉協,漢室血脈的正統就斷了,盡管漢朝皇帝的血脈一向都不純正,沒有子孫的皇帝在宗親之中過繼一個來繼承九五之位是常事,可如今天下,一旦劉協死了,還能算得上或者說天下人認可的漢室血脈的人,隻有兩個,一個是離死不遠的劉表,還有一個就是寄人籬下的劉備。

改朝換代,殺末代皇帝必定會在史書中留下不好的名聲,尤其是這個皇帝本身沒有做錯什麼事,劉協登基以來,他想要當一個昏君都沒有機會,殺他?

革命中的政權更替有兩種,一種是造反,一種是和平,造反就要殺,要流血,和平則是談判,不流血地過渡。

曹操對劉協的安排,早已心中有數。

“陛下,你放心吧,曹丞相是不會殺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