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從陳群口中得知了南方軍情的大致情況,然後一思量,先將陳群拉到魏王府外的角落,避人耳目,二人低聲交談。
“曹子孝做得對,隻是在下不明白,郭嘉的兵馬已經到了上庸新城,為何不搶先一步占下樊城呢?”
司馬懿皺眉緊蹙,現在的形勢是生死一線,軍事動向稍有行差踏錯,都將萬劫不複。
陳群想了想,猜測道:“興許郭嘉也擔憂漢中有失吧?”
上庸新城的太平軍是吳懿吳班兩兄弟統率,如果他們去占領樊城,宛城的曹軍就有機會攻取漢中,兩者間的得失,顯然太平軍也冒不起險。
司馬懿深感不妙,如果郭嘉都敢拿益州來賭博,又怎麼會舍不得漢中呢?況且郭嘉出兵東進的兵馬中,有不少是從關中掩人耳目悄然調回去的兵馬,再掉一些去漢中坐鎮,不成問題。
有一種奇怪的感覺縈繞在心田,司馬懿覺得郭嘉很輕易地操控著荊州的局勢,甚至曹仁退守樊城,郭嘉一定料到,並且希望看到這個局麵,至於為什麼,他想不通。
不過既然樊城有曹仁駐守,至少能抵擋住郭嘉,那麼暫且將軍事上對外的部署放下,眼下首當其衝的是曹魏內部的問題。
“陳大人,魏王,咳,魏王薨於荊州,您看,這繼承王位的事情……”
司馬懿極力壓低聲音,話不傳六耳,就他與陳群聽得到,話也不說透,二人都是聰明人,司馬懿挑個頭,陳群就心領神會。
訝異地看了司馬懿一眼,陳群心道:此人果然才華不凡。
荀彧舉薦過此人,崔琰也舉薦過,司馬懿的大名對陳群而言是如雷貫耳,但平常官場上交往下來,很難看出他究竟有怎樣的才幹。
現在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司馬懿隻在數息之間,就點出了要害之處。
眼下,對曹魏而言最大的敵人不是郭嘉,不是孫劉聯盟。
而是曹魏能不能在曹操死後仍舊眾誌成城一致對外!
陳群沉默不語,神色凝重,司馬懿也表情很嚴肅。
二人其實對曹魏都不滿,因為曹操用人喜歡唯才是舉。
隻要有才幹,就能當官做事。
官位就那麼多,士族子弟還覺得僧多粥少呢,結果曹操用這麼個唯才是舉的方式提拔庶族人才,用來製衡士族勢力。
本來嘛,這是帝王心術,打壓士族結黨營私,為了統治強大,是該這麼做,但作為士族,被打壓,被削弱,就不免有了反抗的心思。
現在曹操死了,似乎是一個推翻曹家統治的機會。
可是,司馬懿的話,顯然是在催促陳群做個決定。
這個時候,曹家不能亡!
在許昌的天子聽到魏王曹操的死訊,祭天還願告慰祖宗是其次,難保不會有執掌大權複興漢室的打算。
到時候,曹家和帝黨來一場生死博弈,連帶著不安分的士族也跟著加入,情況就不妙了。
司馬懿最擔心的事情是士族聯合帝黨反撲曹家,本來帝黨是風中殘燭,即便要興風作浪也不值一提,可要是士族站到了帝黨那邊,這一場博弈,或者說直接對碰,會發展到什麼地步,難以預料。
目光短淺的人隻會盯著眼前,以為曹操死了,曹魏要完蛋了,但千萬不能忘記,司隸一帶,張頜手中有十萬兵馬,他是降將,曹操對他有恩哪!曹真曹休加起來也有十萬,再加上樊城的曹休,合肥的夏侯尚,兵權全都在曹氏宗親的掌控之中啊!
這個時候,士族如何聯合帝黨反抗曹魏,下場極有可能是兩敗俱傷,而且會是一個血流成河的結果。
那麼,豈不是讓郭嘉孫權劉備坐收漁利了?
士族跟著曹魏,起碼現在還有點權,有點虛職。
真要是讓郭嘉席卷天下,到時候士族可就被連根拔起了,大家想要做官,可以,老老實實去和寒門子弟一樣參加科舉,誰願意?
所以,現在士族不能反曹魏,最起碼也不能給曹魏添亂,讓曹家先穩住局麵,至少沒了外部威脅後,內部的事情再論,免得衝動起來爆發內部爭鬥搞得內外交困,最終是吃力不討好,全便宜外人了。
陳群猶豫片刻後對司馬懿沉聲道:“實不相瞞,天亮之前,我已與荀大人,程大人,鍾大人,崔大人等商議過了,今日就立即恭請丕公子即王位。”
司馬懿一聽,鬆了口氣,心中大定。
既然鍾繇,程昱,荀攸,崔琰等人都和陳群商量過這件事,那麼曹魏內部的混亂會很快平息。
二人麵色嚴峻地走入魏王府,從外到內,哭喊之聲不絕於耳。
真心追隨曹操的官員哭得傷心欲絕,那些到場應付差事心裏恨不得曹操早死的官員也必須掉幾滴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