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三章 收官階段(1 / 2)

孫權似乎養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別的諸侯給他寫信,他總是不回。

曹丕給他的來信,石沉大海。

但是孫權卻很著急,他又一次來到了柴桑,這裏就是江夏與江東的交界處。

江夏名義上還是郭嘉的,是郭嘉借給江東的,盡管實際上孫權能在江夏郡行駛自由意誌。

孫權此次來柴桑,還帶上了一個溫文爾雅的年輕人:陸遜。

陸遜年少早熟,十幾歲時便支撐家門,究其原因,和孫家有關,而陸家與孫家稱得上有血仇,但陸家想在江東立足,顯然不能跟孫家站在對立麵。

博覽群書聰穎過人的陸遜剛成年便進入了孫權的幕府,成為孫權眾多幕僚之一。

名不見經傳的陸續在外人看來隻是一個書生,但他的才能,孫權是心知肚明,隨著局勢愈發詭譎與緊迫,孫權需要出謀劃策的人就更多,周瑜鎮江夏,孫權總不能隻聽魯肅出謀劃策,所謂集思廣益,孫權希望多聽聽不同的聲音,好從中選優。

太平軍兵臨襄樊,孫權又坐不住了,他帶著陸遜與魯肅來到柴桑,周瑜從夏口星夜兼程返回柴桑,主臣進行密議。

矮桌上擺著曹丕的來信,孫權來回踱步,堂中的魯肅周瑜陸遜三人默不作聲。

現在這個局麵,孫權很難給曹丕一個回複。

答應曹丕在郭嘉背後突施冷箭嗎?

可襄樊的戰報傳來是兩軍交鋒,戰則戰了,卻損傷不大,孫權此時怎麼能去激怒郭嘉?萬一郭嘉掉過頭來打江東,曹魏反而坐觀上壁,那江東哭都來不及。

不答應曹丕的提議,反而又堵死了與曹魏聯合的路。

郭嘉現在強,江東與曹魏弱,孫權知道,他名義上和郭嘉為盟友,大家相安無事,但他應該聯合的盟友其實是曹丕,隻不過,他要背叛與郭嘉的盟約,必須在一個確保江東安然無恙並且能給江東帶來利益的時機下。

停下腳步,孫權扭頭望向堂內三人,沉聲問道:“公瑾,眼下形勢,你看我江東該不該出兵?”

江東出兵,斷不可能是幫助郭嘉,要麼是幫曹丕,要麼是為自己。

周瑜抱拳沉聲回道:“請主公交給末將五萬精兵,一個月內,末將保證踏平荊南,而後靜觀太襄樊戰況,甘寧率軍十萬,曹仁守軍七萬,兩軍對戰,甘寧勝也必然慘勝,曹仁勝,那末將再為主公拿下南郡。”

郭嘉去建業成親之時與周瑜有過一番難忘的對話,周瑜心裏很明白郭嘉亡江東之心不死,那麼就不能給郭嘉任何機會。

現在,太平軍北攻襄樊,江東趁機席卷長沙零陵武陵等郡,然後等襄樊的戰局落幕後,要麼跟郭嘉翻臉,要麼跟曹魏聯合夾擊戰後荊州境內的太平軍。

反正是坐山觀虎鬥,鷸蚌相爭,江東來做漁翁。

周瑜話音一落,魯肅當即拱手出言反對。

“主公,江東與郭使君有過盟約,如若背信棄義,則天下不齒。郭使君伐曹魏,天經地義,我江東若在此刻背後作梗,豈不是變相地助紂為虐?”

孫權左右為難,作為一個君主,是既想要一個好名聲,又想實現野心報複,可天下哪有這種美事呢?

不能讓太平軍攻陷樊城是孫權的底線,樊城這道曹魏的防線一破,萬事皆休。

可究竟在什麼樣的時機下發兵背約?

“伯言,此事你如何看?”

孫權將目光投向一言不發的陸遜。

陸遜眼簾微垂,拱手輕聲道:“大都督意欲襲取荊南,此法可行,不過,主公必須先與曹魏確定聯合關係,其次,還要在樊城戰事進入尾聲之後,起碼也要讓太平軍在樊城之戰中消耗糧草輜重,待太平軍兵疲馬乏。”

魯肅欲言又止,最終輕歎一聲。

他不讚同聯曹,最大原因是江東不能占據主動地位,聯合郭嘉,江東被動,現在去聯合曹魏,江東還是被動,還會被天下人不齒,不但背叛與郭嘉的盟約,更可惡的是竟然與天下公敵化敵為友。

但襄樊的戰事走向會如何,魯肅不敢打包票,這個時候顯然不能迂腐,如果太平軍一戰而下,氣勢如虹席卷襄樊,那江東就連唯一的機會都喪失掉。

孫權又踱步起來,心思急轉,要破太平軍,曹魏單獨難以抗之,江東也沒有實力正麵對抗,隻有兩家聯合夾擊太平軍才有高勝算。

所以周瑜想要襲取荊南不是不行,但萬一曹魏作壁上觀,江東處境將岌岌可危,陸遜所言確保與曹魏聯合的關係,要害就在此處。

要戰,就一戰到底,把荊州境內的太平軍全軍剿滅!

孫權最終采納了陸遜和周瑜的建議,暗中把江東軍調去江夏,暫且觀望襄樊的戰事,一旦戰局發生變化,則殺入戰場。

圍攻襄樊一個月,甘寧率領太平軍在樊城三麵圍城,隔三差五遠距離攻城與曹仁打起消耗戰,曹仁則縮在城中,並不知道城外太平軍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