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尋求救國真理(2 / 3)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鏗鏘有力,不同凡響的回答,讓大家為之一震,許多同學為自己的鄙俗的誌向而羞愧。周恩來正是因為抱有“為中華之崛起”的崇高學習目的,所以才能積極努力地學習知識,用廣博的學識來武裝自己,為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奮發苦讀。周恩來在學習上有兩條座右銘,借以鼓舞自己,使自己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其中一條是“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周恩來善於獨立思考,而且十分虛心好問。他經常和同學、老師一起,交流學習經驗,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1920年1月,周恩來同天津市的其他學生領袖因領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遭到了反動當局的逮捕。在獄中,周恩來依然努力學習、並且利用學習與敵人進行鬥爭。他組織了公共讀書班,在共同的學習中,加深對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階級鬥爭學說、剩餘價值學說的理解和探討,並密切中國當時的國情,使大家增強同封建勢力鬥爭到底的決心。此時,這座死氣沉沉的牢房氛圍變了,變成了一個充滿勤奮學習,激烈研討問題的學習世界。周恩來在這裏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增強了鬥爭經驗,在艱苦的鬥爭中逐漸成熟起來。

“善求書外之學問”,這是周恩來的另一條座右銘。他並不滿足於課堂上所學的東西。他擠出大量時間,到圖書館學習各種各類的知識,特別認真學習閱讀宣傳革命思想的書籍。他十分重視實踐,還虛心地向工農群眾學習。

在學生時代,由於周恩來胸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大誌。學習刻苦,奮發努力,他的各門功課成績十分突出,而且訓練了自己參與實踐和社會調查的能力,他的演講才能非常出色。在不斷學習中,周恩來成長為博學多才的革命家,並通過在學習中掌握的豐富學識以及在革命實踐的運用,終於實現了他的誌向“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惲代英善於讀書致用

惲代英(1895—1931),又名邃軒,字子毅,筆名代英、但一、天逸等。原籍江蘇武進,出生於湖北武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

惲代英幼年時就十分用功學習。在家塾裏讀了不少線裝書,母親陳葆雲就是他的啟蒙教師。陳氏出身於士宦之家,頗有舊學根底,經常教育惲代英學習唐宋詞詩。惲代英在武昌北路高等小學堂讀書時,因為勤奮好學、聰慧睿智、文才出眾,被國文老師譽為“男奇兒”。

辛亥革命前,14歲的惲代英隨父母去鄂西北老河口。他在父母指導下,在家讀書。通讀了《古文觀止》、《戰國策》、《飲冰室文集》等書。其中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最使他感興趣,他從中受到了西洋新學和民主主義思想的熏陶。尚未成年的惲代英,在讀書學習的同時,還堅持寫日記,反省自悟,堅持從各方麵來鍛煉自己。

1913年,惲代英18歲時,考入武昌中華大學文科學習。他讀書非常勤奮,為了尋求改造社會、改造中國的真理,他廢寢忘食地學習著,廣泛地涉獵各個學科的書籍,如中外古今的曆史、哲學、文學等著作。他特別注意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注意將革命理論與革命實踐結合起來。並開始為上海的一些報刊寫稿。“五·四”前文為《東方雜誌》、《新青年》雜誌等刊物撰寫文章數十篇。在這些文章裏,抨擊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積極倡導民主與科學,提倡民權思想,對勞苦大眾表示了極大的同情。

1917年,為了救國濟世,惲代英又和他的摯友黃負生、梁紹文、冼震等籌辦成立了互助社,出版了內部刊物《互助》。互助社的社員們,經常在一起座談讀書體會,介紹個人思想修養方麵的心得,開展對國家大事、社會問題自由的、熱烈的討論。惲代英還在互助社裏提出了“夫智仁勇三者,一貫之德也,研究以廣其誌,實行以增其勇,於以求仁”的道德標準,製定了“不談人過失,不失信,不惡待人,不作無益事,不浪費,不輕狂,不染惡嗜好,不驕矜”的戒約八則,注意德、智、體的全麵培育,建立了良好的學風,對於形成學人的良好道德素質和作學問的修養,發生了深遠的影響。互助社的許多成員後來成為“五·四”運動的骨幹。任弼時為中華新生而學習

任弼時(1904—1950)湖南湘陰縣人。偉大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卓越的領導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