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時從小愛學習,四五歲的時候,就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練習寫字。但還非常喜歡父親給他講曆史上誌士賢人勤學、勇敢和愛國的故事。
他七歲進入初等小學學習,學習很刻苦。9歲時,曾寫過一篇《自立》的作文,文中說:“世界之人,皆以自立為要。吾國四萬萬同胞,欲保國家,非自立不可。”立下了為中華新生、獨立、富強而學習的誌向。
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潮在全國掀起之後,任弼時與毛澤東在長沙領導的革命組織——俄羅斯研究會取得了聯係,從研究會中了解到十月革命後俄國的一些情況,心中暗暗激起了對無產階級革命聖地的向往。任弼時決定去俄國勤工儉學。
任弼時到俄國後,進入了斯大林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集中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十月革命經驗。他學習非常認真刻苦,出了教室,就走進圖書館。為了盡快精通俄文,他常常找到俄國同學交談,以糾正自己在語法、語音方麵的差誤。這樣學習一段後,他就能直接聽俄文教師講課和閱讀俄文報刊書籍了。他讀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注意掌握書刊的基本精神和內在聯係,剖析知識的重點、難點和特點,全麵的評估和進行有效地消化理解;他善於捕捉書籍中的精髓、要旨和特色之處,思維靈活、敏捷、開闊,常常有新穎而獨特的理解體會。
他不僅自己努力學習,還熱心幫助其他同學,經常利用星期天去給俄文差的同誌補習功課。張太雷對任弼時這種治學為人的精神推崇備至,瞿秋白也感歎地讚揚任弼時是一個誠實而用功的學生。
任弼時在東方大學學習時,注意聯係中國社會的現實和革命的實際,經常思考中國革命的前途問題。
1924年,20歲的任弼時從俄國回到上海,從事黨和團的基層幹部的訓練工作,親自給學員講授共產主義ABC。因為他講課理論聯係實際,深入淺出,很受學員的歡迎。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的工運和青年問題,積極組織青年們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五·卅”運動,並且撰寫了《上海五·卅慘案及中國青年的責任》等文章,揭露了帝國主義的反動暴行,總結了中國青年運動的曆史經驗。陳毅酷愛讀書
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傑出的領導者與組織者。
陳毅自幼好學,酷愛讀書。他看起書來,非常專注,有時廢寢忘食,達到了入迷的境界。
有一次,他正在專心致誌地讀一本書,母親讓他上街去買些綠豆。正讀到緊要的時候,不忍心放下書,於是他一手提著籃子,一手拿著書,邊走邊看,一門心思都撲在書上了。集市喧鬧繁華,人來人往很熱鬧,陳毅專心讀書,並沒有注意,竟連連撞到別人身上。忽聽有人高聲叫嚷:“賣豆啦!賣豆啦!”他急跑過去,頭也不抬,便說:“買豆。”他買完豆匆匆回到家,放下籃子,又捧著書讀起來。
一會兒,母親走過來擰了下陳毅的耳朵,說道:“你呀!看書都看呆了,你看看你買的是什麼豆子。”陳毅跑過來一看不覺也大笑起來,籃中裝的不是母親讓買的綠豆而是豌豆。就是由於這種強烈的求知欲,他閱讀了許多中外著名書籍、豐富了他的視野和知識麵。
陳毅投身革命後,麵對新的形勢,他更感到學習的迫切性,於是更加勤奮學習,刻苦讀書。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後,陳毅領導紅軍在江西蘇區一帶進行遊擊戰鬥。當時,我軍處於敵人封鎖圈內,條件十分惡劣,就是在這種非常艱苦的條件下,陳毅仍然天天堅持讀書。
那時,山洞裏、巨石旁、草叢中、大樹下……都是陳毅學習的地方;有時天上下雨、下雪,眼前沒有躲避的地方,他就把雨傘綁在自己身上,依舊專心地學習、讀書。
1936年,由於叛徒告密,陳毅的住地所被敵人團團包圍。陳毅機警地隱蔽在叢莽之中,敵人帶著獵狗滿山搜索,沒有找到陳毅,卻發現在住地附近有一個包袱。敵人們把包袱打開一看,裏麵既沒有銀元、又沒有值錢的東西,僅有一堆書籍。敵人驚訝地說:“啊,共產黨苦得這樣,還念書哪!……”
陳毅認準隻要堅持不懈,鐵棒能磨成針,堅持學習、讀書,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都持之以恒。陳毅逐漸成長為人民軍隊的傑出將帥和中國無產階級的優秀政治家,並且成為學識淵博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