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指導1
1.心理素質的結構與心理素質教育
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將外部獲得的東西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並與人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創新行為密切聯係的心理品質。人的心理素質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而形成的,由外在獲得的東西轉化為內部的心理品質;心理素質一旦形成,便相對穩定;心理素質由基本的心理品質構成,在已有心理品質基礎上,可衍生出新的心理品質。同時,心理素質總是與人的適應行為和創新行為緊密相關的。
心理素質的結構
現代素質概念是一個發展性概念,主要是指主體在先天的生理基礎上通過環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漸發展,並通過實踐活動內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質。或者說,人的素質是在先天生理基礎上,通過環境、教育與主體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質。素質具有基礎性、相對穩定性、結構整合性和發展潛在性的特點。
素質的結構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三個基本維度。其中心理素質介於生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之間,是個體遺傳、環境影響和教育相互作用在人內部的積澱。同時,心理素質又是人的主體性結構的核心部分,推動、促進、製約人的整體素質的發展、提高和優化。人的自然遺傳素質和身心潛能開發和實現程度,以及社會文化和曆史經驗在人的身心結構中的內化程度,都可以從人的心理素質發展水平上得到綜合反映。
在心理素質結構中,各維度的功能是不同的。認知維度是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活動,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操作,是心理素質結構中最基本的成分。個性維度是指人對客觀現實的對待活動,雖然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認知的具體操作,但是對認知活動具有動力和監控調節作用,是心理素質的動力成分。適應性因素是主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改變自身或改變環境,使自己的心理、行為與環境的變化相一致,它是認知因素和個性因素在各種環境中的綜合反映,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心理素質之一。我們借鑒美國心理學家格蘭特追蹤研究個性適應的結構成分,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為適應能力主要包括身心協調、學習適應、生活適應、人際適應、挫折耐受力等因素。
中小學心理素質教育的結構
心理素質教育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對青少年兒童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進而提高他們心理活動的機能,充分發揮心理潛能,提高心理素質的育人活動。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其根本任務在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心理素質。具體包括兩個方麵:發展性任務,主動地、有意識地、有目的地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發揮學生的心理潛能,形成正常的智能,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養成樂觀進取、自信自律、負責守信、友善樂群、開拓創新、不畏艱險的健全人格;積極適應和防治性任務,即培養學生對社會環境、人際環境、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的適應能力,能夠表現出與環境變化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預防和矯正各種異常的心理和行為,消除心理和行為障礙。
(1)培養學生主動發展
主動發展和積極適應是心理素質教育的兩大構成要素。中小學心理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教育的作用下得到和諧、全麵、健康的發展。因此心理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應該是心理發展性教育,即關注主體的心理發生、發展是否順利、健全,心理潛能是否得以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