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發展性教育包括如下內容:通過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接納自我、控製自我;通過生活技能訓練和挫折教育,讓學生學會正確對待現實環境,珍視順境、重視逆境、戰勝困境;通過交往規範的學習、交往媒體的掌握、交往技能和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協調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敢於交往,善於合作;通過學習指導,讓學生願學、會學、能學、樂學;開展豐富多彩的、積極健康的課餘活動,培養少年兒童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情操;通過情感教育活動,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心態,能有效地調節和控製自己的情緒。
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心理潛能的發揮,一個基本前提是在日常生活、學習、交往活動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發掘、滲透心理素質教育內容和要求,即根據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總體趨勢和年齡特征,主動促進其心理素質發展。為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把握少年兒童各種心理素質發展的總趨勢及綜合影響因素,也應該了解各種心理素質發展的年齡階段特征和發展任務。
(2)培養學生積極適應
積極適應是心理素質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由於教育本身的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學生自身成長性因素的綜合製約和影響,成長中的青少年兒童心理素質偏離正常發展方向和序列,出現各種心理和行為障礙,這是完全可能的。對於學生的各種異常心理和行為,主要通過心理適應性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來解決。心理適應性教育主要關注個體心理適應良好與否、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心理調節能力的強弱,其目的在於預防和矯正心理和行為障礙,增強適應能力,維護心理健康。心理適應性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應該根據學生心理和行為異常的類型及特征來選擇和實施。
適應學習,如學習環境的熟悉、學習任務要求的了解、學習時間的安排、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興趣的發展、學習動機的激發、應考技能的掌握、應考心態的調整、學習疲勞和兩極分化的預防等;適應生活,如生活環境的熟悉、生活內容的調整、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習慣的養成、生活態度的形成以及合理應對生理發育而誘發的心理壓力、矛盾和煩惱;學會做人,如處理個人和集體規範、他人要求、社會公德的關係,處理自己的各種社會角色之間的關係等;適應人際交往,學會處理與各種交往對象的關係,如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同學關係、同伴關係、異性同學關係,掌握與不同對象交往的規範,學習交往媒體,形成交往技能,消除人際交往的矛盾和障礙,緩解交往壓力。
總之,心理素質教育中主動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根本任務和最重要的內容,也是開展心理適應性教育的前提。心理發展性教育既需要專門的心理課程、心理輔導、心理谘詢等專門活動,更應當融入常規教育、教學活動中。心理適應性教育是心理發展性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通常他是依靠心理教育課、心理講座、心理谘詢以及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現場實踐等活動來實施。
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功能
心理素質教育是社會文化素質和先天遺傳素質的中介因素,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必將有利於學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交往素質、審美素質、勞動實踐素質、創造素質的培養和發展。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功能體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