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的形象素質教育與升級理論指導1
1.學生形象建設的特點和意義
學生形象建設自我教育模式的自變量歸納起來主要為:環境因素、主體意識、主體行為、操作策略,因變量則是行為規範、心理品質、思想道德品質、人文素養、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校風等中學生形象構成要素的變化。
學生形象建設中的內涵與特點
學生形象建設是通過以學生為主體,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參與的一種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自校內而校外的邊學習、邊行動、邊完善的自我設計、自我實踐、自我塑造、自我提升的育人模式,要實施好中學生形象教育,必須要凸現和遵循以下幾點:
(1)時代性
21世紀是一個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時代,國力競爭空前激烈,無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城市要不斷發展,表麵上好象是物質的競爭,其實最終是人的素養的競爭,它是根本、是核心、是動力源、是資源庫。我們現在培養的青少年學生正是未來國家、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他們應該具有良好的文明素養,朝氣蓬勃,富有時代精神,這樣才能去擔負起明天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當前對他們的教育要具有時代性,使他們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時代對他們提出的要求,成為一個具有時代精神與素養的人,而這些精神與素養就應該是構成中學生形象的主要內容。
(2)整合性
學生形象建設是對學校德育的重新整合,它既包括外在形象又包括內在素質,這使得學生形象建設教育模式一方麵幾乎綜合了學校德育的所有內容,另一方麵又使學校德育主題突出,目標、途徑、策略明確,使學校德育工作脈絡清晰,一氣嗬成。
(3)主體性
學生形象建設自我教育模式要改變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的現象,全麵地調動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校開展的有關中學生形象建設的各個環節、各項活動中去,讓學生自己討論、自己計劃、自己組織,進行自我管理、自我評價,真正達到中學生形象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的目的。
在教育過程中要使每個學生從主人翁的高度來認識、規範、完美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覺悟與素養,做自己的主人、家庭的主人、學校的主人、城市的主人、國家的主人、世界的主人,無論在課內在課外、在校內在校外、在家庭在社會,都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能實踐,表現出中學生應該具有的形象。
(4)開放性
學生形象建設不是封閉的教育,不是孤芳自賞,而是全麵的、立體的、行動的,是一個在時空上都要求開放的教育模式。時間上:它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對自己提出要求,在課間、課後、放學後、節假期都要時時注意自己學生應具有的形象,同時也表現在中學生形象建設本身應該是一個不斷調整、補充、完善、提升的實踐過程,使學生形象建設不斷去發展變化;空間上:學生形象建設不應隻是學校單方麵孤軍奮戰,還應該得到家庭和社會的支持,使我們的形象建設從課內、校內不斷向家庭、社區、社會、自然、環境擴展與延伸,這樣才會使得我們實施的中學生形象建設是生活的、現實的、真實的、實踐的,使得我們實施的學生形象建設有更多的教育資源可去挖掘、利用,學生形象的展示有了更多更廣的舞台,在接觸中、體驗中、實踐中得到道德的教育、能力的鍛煉、素養的提高,處處成為學生形象接受檢驗和展示的舞台。
創設環境、形成氛圍,育我形象
環境的構建是形象建設的前提和保證。如果我們把中學生形象比作一棵幼樹,那麼家庭就是這棵“形象樹”生長的土壤,學校就是雨露,而社會則是空氣與陽光,這就是形象樹生長的環境,缺一不可,隻有這三方麵協調好,形成合力,才能形成最有利於中學生形象建設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必須做好對中學生形象建設影響因素的幾個重要環節的控製與操作,強調學校要與家庭、社區一起抑弊揚利,在操作過程中不斷優化中學生形象建設的外環境,共育“形象樹”。
主要是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等,環境因素又可分為顯性環境和隱性環境。
加深認知、形成共識,塑造形象
認知的構建是學生形象建設的基礎。如何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學生應該具有怎樣的形象,使大家達成正確的認識,情感的趨同、意義的明確,這是我們開展形象建設的出發點,因為隻有在廣大學生中形成共識,意識到隨著21世紀的到來,國家的改革開放、城市的日新月異,我們每個學生必須從小注意外在形象和內在素養的修煉,這樣才能為自己、家庭、國家、社會的明天負責,擔起重擔,也隻有形成了共識,才能使形象建設加足動力、開足馬力,調動起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