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學校公共文化的建設4(1 / 3)

第三章學校公共文化的建設4

9.學校外部的公共文化

學校與外部的關係千絲萬縷,隨著改革開放,學校的開放程度也越來越高,與外部的聯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緊密,學校發展受外界影響越來越大。在現代社會,盡管有些學校有其獨特之處,有其可以孤芳自賞的地方,但絕無可能與外界隔開,自覺主動地加強對外公共關係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內容。學校外部公眾具有層次多、範圍廣的特點,學校開展對外部公眾的公共關係,應著重注意對家長的關係、社區的關係、校友的關係、上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關係及學校之間的關係等。

對家長的公共關係

對家長的關係是學校外部公共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麵,對於任何學校來說,家長都是最直接、最敏感,也是最有影響的外部公眾。家長在與學校的關係中至少扮演著這樣的角色:是學校的客戶;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合作者;是學校工作的評價者和學校聲譽的傳播者;是學校資源的提供者或中間人等。家長通過學生與學校聯係起來,對學校的發展自然非常關心,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等信息也很感興趣。做好家長的工作,學校工作就獲得了有力的支持者和同盟軍。對家長的公共關係要取得成效,應注意以下方麵。

(1)搞好內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不斷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才,是搞好學校和家長關係的前提和基礎。家長送孩子上學的第一願望是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品行端正,將來有較好的前途。學校要關心、愛護學生,強化內部管理,盡最大努力讓學生學有所成,不斷滿足家長對培養孩子的要求。

(2)與家長加強聯係。

外部對學校的評價,一般總是來源於學生家長的感受。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學生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效果,家長對學校、對教師的態度和評價,又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學校、對教師的態度和感情,影響學校整體的形象。家長對學校的尊重和支持,有助於提高學校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有助於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應通過各種渠道與家長進行經常的、坦率的交流和溝通。一般情況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成長、前途都非常關心,他們也有與學校聯絡、溝通的需要。當然,家長與學校聯係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學校應從滿足家長這一需要著手,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和管理工作,主動宣傳學校的目標、計劃、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困難,讓家長了解學校,向他們宣講教育科學知識,指導他們配合學校搞好子女的教育工作,使他們由被動的客體轉變成學校工作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學校可通過召開家長會、建立學校或班級家長委員會、舉辦家長學校、進行家訪、開展家庭教育谘詢等活動,與廣大家長加強聯係,增進相互了解,建立感情,從而實現公關目標。

(3)正確對待與家長的矛盾。

學校管理應嚴格按照規章製度進行,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要遵循教育方針、教育教學規律,集資、學費及其他雜費應按照有關文件規定收取。學校要從嚴格要求自身出發,處理與家長的矛盾和問題,尤其要注意處理好與家長的經濟關係問題。隻要學校按要求努力工作,嚴以律己,就可以減少與家長的矛盾,即使產生一些矛盾,也容易妥善處理。

對社區的公共關係

社區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這裏所講的社區是就其廣義而言的,是指大社區,即聚集在一定地域中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所形成的一種生活上相互關聯的社會體係。任何一個社會實體單位都處於兩個體係,即行業體係和社區體係之中。學校屬於社會的教育組織體係,與所在社區裏的各種組織有機結合,組成社區體係。學校公共關係中所說的社區關係,是指學校與周圍同處這個地域的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及個人之間的睦鄰關係。學校所在地的機關、企業、商業、服務業、居民組織、醫療衛生、公安、交通等單位都是社區公眾。這些公眾構成了學校賴以正常運轉的直接的外部環境。學校的師生、學生家長往往就是社區的居民,因而實際上社區就是學校內外公眾的交彙處。

良好的社區關係,是學校生存和運轉的基本條件之一。社區為學校提供生源,提供食、住、活動的條件,是學校工作的經常的監督者,學校管理工作的好壞,學生質量的優劣,社區領導和群眾都會明斷。對社區的依附性可以說是學校發展的一條規律。同樣,作為社區的一員,學校的發展又能促進社區的進步。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學校對社區公共關係的基本目的是樹立模範居民和模範單位的良好形象,發揮對社區的積極作用,爭取與社區領導和群眾融洽相處,同時獲得必要的支持。學校對社區的公共關係要注重以下幾點。

(1)積極參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學校是專門育人的場所、學校的教育代表了社會的要求,相對於社會來說,師生員工的思想作風、精神麵貌更受人稱道。所以,學校要努力抓好校風、學風建設,開展經常性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模範遵守社區的規章製度,維護社區治安和環境衛生,積極參加社區的公益活動,影響、改變社區的精神風貌,為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自己獨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