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學校公共文化的建設6(1 / 2)

第三章學校公共文化的建設6

11.學校公共文化的實施

學校外部公共關係的聯係

“學校外部環境”是指學校界限以外的教育行政單位及其政策、家長及社會對學校的態度、支持等情形,以及其他的社會製度、人員、權力關係、及價值觀。從社會整體生活環境的觀點而言,學校是屬於社會功能體係的一環。由於學校多設在社會中,尤其是中小學,學生通常來自社會的家庭,社會為學校的外在環境,不僅提供學生校外生活的空間,也是實踐學校價值的場所,因此,社會的類型、社經背景、人口結構、文化特質,均影響到學校的措施及其發展。學校與社會關係的建立主要途徑有學校對家長及社會的了解﹑讓家長及社會了解學校、學校對家長及社會的服務、及辦好教育。

(1)學校對家長及社會的了解。

社會調查。調查的內容可包括社會居民的人口結構(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族群、宗教民俗、團體組織、領袖人物、權力結構、社會民眾教育的觀念,以及各種可利用的社會資源,並建立社會資料庫,以擬定學校與社會發展計劃。拜訪社會知名人士。社會的民意代表、各界知名人士都是社會的代表人物,也是整個社會的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學校時常拜訪這些重要人物,可獲致社會民意的趨向。

電話或家庭訪問。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扮演一個關鍵性角色,良好的家長關係開始於頻繁的、坦白的親師溝通。學校教育人員應常利用電話和家庭訪問等方式了解家長的想法。

參加社會活動。社會所舉辦的活動,如村廟會、社團活動或是社會總體營造活動等,都是和社會接觸的良好機會。

不同教學內容。學校可運用不同教學的內容,設計教學活動,使教師及學生較有係統、深入的了解家鄉與社會的地理、生活、民俗,有助社會關係的建立。

實地參訪社會。學校教職員可利用文康活動或假日時間,親自走訪社會,接觸社會人士及自然、社會環境,是為最直接、親近、了解社會的方式。

(2)讓家長及社會了解學校。

學校除了要了解家長及社會外,同時也必須讓家長及社會了解學校,以使雙方有互動更密切,為了使家長及社會能了解學校,學校可利用學校網站、刊物、家庭聯絡簿、設置谘詢服務專線、邀請社會人士參與學校活動等方式來進行。

網際網路。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的普及,現今各級學校都設有專屬的網頁,其無時空限製的特性,使它能隨時提供學生、家長及社會民眾的各項最新資訊,並且可隨時利用電子郵件或電子留言版和公眾作雙向溝通。

學校刊物。學校出版刊物可以宣示學校的政策與目標,發揮學校政策認同功能。學校應定期出版各種刊物,如校刊、學校簡介等,向社會介紹學校的辦學理念、現況或活動。

家庭聯絡簿。學校教師可利用家庭聯絡簿,對學生在校表現及學校給家長的訊息進行傳達,並獲知家長的反應。

校務會議、教評會或課程發展委員會。根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規定,家長代表可參與教評會;教育法規定家長學校應邀請家長代表參與校務會議,還有九年一貫課程發展委員會必須有家長代表參加。由此可知家長可借著實際參與學校正式會議,更可了解學校的實際的運作情形。

成立家長會。學校應成立家長會,做為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橋梁。這是聯係學校與全校家長事務的組織,由全體家長選舉家長會代表(包括正副會長、家長委員),參與學校事務,並對學校校務運作提供各項的資源協助;家長會也可以是班級性的組織,使班級老師與家長間、以及家長之間在孩童教育和生活輔道上有一個交流的管道,以促進親師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