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學校公共文化的建設6(2 / 2)

說明會或座談會。學校可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學校教學或校務說明會或座談會,如九年一貫課程的說明會﹑行政革新說明會,使家長與社會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情況。

邀請家長及社會人士參與學校活動。學校舉辦的活動,例如運動會、學生才藝表演、各項展覽、畢業典禮等,都可邀請家長及社會人士參加。

(3)學校對家長及社會的服務。

學校是社會文化教育的機構,更是社會主要人力(包含校長、教師、學生等)、物力(包含校園、運動場、圖書館、教室等)及知識資源(包含組織團體的知識、教育性的知識、人際關係的知識等)的集聚點。學校服務社會的方式有很多,如提供社會教育、協辦社會活動、學生參與社會服務、開放學校場地供社會使用等:

提供社會教育。學校可開設社會成人研習課程、親職教育講座、以及親子活動等,運用學校人力、物力資源,推動適合社會居民需求的教育活動,這有助於提升學校與家長及社會人士的互動交流,並使學校成為社會教育中心。

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工作,例如社會環境的清潔﹑訪問仁愛之家或安養院等,這不僅可使學生服務精神,還可以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同與愛護。

開放學校場地。開放學校場地,供社會民眾使用,讓民眾於閑暇時從事有益身心健康之活動,可達資源共享的目的。

(4)學校將教育辦好。

良好的學校教育品質是學校與家長及社會良好關係的關鍵因素。因為學校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辦理教育,教育如果辦理好,符合家長及社會的期望,就可贏得的好感及信賴,學校與家長及社會的關係自然會穩固。所以,學校應兼顧學生在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並且將每一個學生都帶好。

學校內部公共關係的處理

一提到公共關係,許多人會不約而同地“向外看”,首先想到的是組織如何處理好與外界的關係,幾乎把公共關係與外界關係畫上了等號,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在歐美各國,專家們曾給公共關係下了一個通俗的定義:就是把組織內部的工作、關係做好,才能在社會公眾間樹立良好的形象。而學校單位也一樣先須做好內部關係,才能“內結團結,外求發展”,假設內部關係做不好的話,可能會造成推動學校與社會關係之責任落在少數行政人員身上;學校所采取的行動步調不一致,成效相互抵觸;由於缺乏內部溝通,學校成員對於正在進行的活動,或是計劃中的措施一知半解,影響內部凝聚力;使家長與社會居民無所適從;以及當教職員工有良好的意見時,亦懶得提出。因此,任何學校組織都應重視內部的公關傳播,以減少內部的矛盾衝突,培養和諧氣氛,以提高學校的教育績效。

(1)重視學校內部關係的理由。

為什麼要重視學校內部共關係呢?

首先,學校與社會關係不是少數行政人員的責任,而是學校成員的共同責任,良好的學校內部互動關係,將有助於學校與社會關係責任之分享。

其次,健全學校內部關係有助於統整性方案的建立與推動。

其三,良好的內部溝通使成員的意見受到重視,增加成員的隸屬感,是學校追求持續進步的動力。

其四,良好的學校內部關係有助於學校形成關懷的專業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