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融會中國金銀器製作工藝之大成,其具體表現如何?

早在宋代,南方的金銀業作坊就成批製造過仿商周青銅禮器的簋和盞。明朝,這種仿古風格得到了延續,北京定陵出土的金爵,是以商周青銅酒器——爵為原型仿造的,但造型卻雍容端莊,一改商周青銅器古奧神秘的色彩,顯然融入了更多的生活氣息,而變得世俗化了。

然而,真正能擔當明代金銀器仿古造型代表的,當屬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發現的南明窖藏銀爵、銀鼎、銀斝、銀匜等,皆是靖州知州黨哲的僚屬門生為其祝壽而特製的。這批仿古銀器雖然在形製上仿自商周青銅器,甚至連製作工藝也是效法青銅器的分鑄法,但裝飾圖案所折射出來的晚明時代氣息,卻是開門見山,毋庸置疑的。湖南通道窖藏南明仿古銀器頗具宋代金銀器遺風,其輕靈秀巧、細膩精美的藝術風格,與典型的明代帝王公侯金銀器華麗濃豔的風格迥然不同,折射出南明小朝廷懷古保守、世俗落後的思想意識。或許,明清金銀器仿古風格的延續,應當不僅僅是專門針對商周青銅器風格而言,還應當包括對早期金銀器本身的模仿。如浙江龍遊出土4件明代“天啟六年”款金杯和“崇禎十三年”款金杯,在形製上便受到了北朝晚期至唐代在中國流行的具有拜占庭風格的金銀高足杯的影響,其共有的高足部位上的算珠式節幾乎如出一轍。

清代金銀器製作融會了中國幾千年金銀器製作工藝之大成,呈現出洋洋大觀、空前繁榮的景象。除了全盤繼承以前所有的錘揲、模壓、範鑄、鑲嵌、鏤雕、掐絲、壘絲、炸珠、焊接等傳統技術外,還有所發展和創新,如創造出在金銀器上燒透明琺琅或以金掐絲填燒琺琅以及金胎畫琺琅的新工藝,為金銀器平添出一股令人敬崇無比的華麗富貴之氣。由此可見,清代金銀器除了具備加工精細的特點外,更在造型、紋飾、色彩三者的協調搭配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清代金銀器在造型上,還融合了中原、蒙古、西藏、新疆以及西南等少數民族的傳統風格,同時借鑒了西方文明的科技成果,使之隨著器物功能的多樣化而更絢麗多姿。

清代皇家金銀器,幾乎遍及典章、祭祀、陳設、佛事、生活諸方麵。與以往曆代金銀器相比,清代金銀器為了適合成為擁有者豪華生活的點綴和標誌,更趨向大型化的發展。

編鍾,自古以來皆為銅鍾,而清朝康熙帝為追求豪華,竟以黃金鑄造,且一套就鑄了16件之多,共耗用黃金一萬三千四百兩,堪稱清朝皇宮舉行大典時最重要的宮廷樂器之一。

乾隆時期,清宮造辦處製作的黃金嵌珍珠天球儀是早期西方科技影響中國的實物見證。金球儀通高82厘米,球徑30厘米。底部為一掐絲琺琅海水托盤,盤下有獸頭狀四足,盤心置指南針。托盤之上為一雲龍支架,鏨雕有7條盤曲纏繞的飛龍共擎球體。球體由金葉錘打的兩個半圓合為一體,接縫處為赤道。球體的兩端中心為南北極,兩極以軸相貫,使之可以轉動。球體表麵鑲嵌有大小不等的珍珠,分別代表了3242顆星星,並組成300個星座。金嵌珍珠天球儀是近古西方天文學與中國古代天象觀相結合的產物,其造型氣勢磅礴,鏨雕技術精妙絕倫,是我國絕無僅有的精美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