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金銀器的突出成就是什麼?表現在以冠帽為主的裝飾品上有何特點?

明清兩代因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文化發展的總勢趨於保守。表現在金銀器製作上,一改唐宋以來或豐滿富麗、雍容華貴,或清雅秀美、意趣恬淡的風格,而越來越趨於奢華濃豔,顯得宮廷氣息十足。而與貼近世俗生活的宋元金銀器迥然有別。

中國古代技藝高超的手工業藝匠,除了能製造精美的單一質地的金銀器與玉器外,還善於利用不同材料的特點,並結合人們的審美心理,巧妙地製作出複合材料的藝術品,使內在與外表交相輝映,和諧地體現出最佳的藝術效果。到了明代,這種結合了自然界賦於人類最珍貴、最美好的材料——黃金和美玉的製品,在宮廷皇家與上流社會中已經極為常見。這其中,又以蘇州五峰山博士塢明弘治進士張安晚家族墓出土的一件金蟬玉葉最具藝術價值。在這件金玉複合的藝術佳構中,居於中心地位的金蟬,形製輕巧,通體金光閃閃,雙目凸出,頭頸用橫豎線條勾出,背部鏨刻平行減地橫凸紋八層,每層再以無數豎直短線表現細部。兩翼有內外翼翅之分,厚僅兩毫米,正可謂“薄如蟬翼”了。蟬足共三對,其中一對前足蹺起,中足與後足微微抬伸。整體形象匍匐於玉葉上,神態自然,栩栩如生。襯托金蟬的玉葉,係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雕細琢而成,質地呈半透明凝脂狀。玉葉片共分八瓣,有主脈一根,支脈四根,極為細薄。玉葉中部有一小孔,金蟬就通過其根部的一根金梗插置於玉葉中間的孔內,庶幾構成了金蟬在玉葉上匍匐爬的生動形象。蟬葉相襯,金玉匹配,動靜結合,逼真而雅麗,令人驚為天成。

從製作工藝來看,金蟬采用了範鑄、錘揲、鏨刻、焊接、拋光等多種工藝,而玉葉則選料精良,采用了浮雕、圓雕等綜合技法,充分展現了琢玉技術的成熟。所有這些,無不反映了作者在製作前精心構思、嚴格選料,製作中為使形象生動而竭力運用多種工藝精心構思的複雜過程。金蟬玉葉不僅有玲瓏剔透、精美絕倫的外表,同時其製作也蘊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對於婚姻和諧美好者,向有“金玉良緣”之讚,因此,金、玉匹配也體現了對幸福姻緣的追求。再從構圖上來考慮,金蟬玉葉極可能與古代譽稱姣好女子為“金枝玉葉”有一定關係。

明清金銀製品以南方製作工藝為高,而蘇州又是南方金細工藝和琢玉工藝的中心,從明代金蟬玉葉所展現的金玉複合製品從發展到成熟的過程,雄辯地說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麵,由於明清兩代定都於北京,故不難想見,南方生產的金銀極品,曾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供最高統治者享用,已發掘的明代唯——座帝陵——明神宗定陵,便出土了大量富有南方特征的金玉複合製品。

除了金鑲玉外,明代金銀器冠飾在製作上大量鑲嵌各色寶石,其中包括極為名貴的貓眼石、祖母綠等。其造型或生動優美、活潑奔放,或設計謹嚴、格調高雅。加上寶石鑲嵌所形成的多色對比,交相輝映,使金銀器更顯得華貴雍容、富麗非凡。但有些製品由於極盡奢華,寶石過於堆砌炫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藝術價值。

明代開國第一功臣、中山王徐達家族墓出土嵌寶石金帽飾,略呈三角形,襯底鏤飾纏枝花紋,其上伸出三簇長葉,金葉及襯底上嵌有多塊紅、藍寶石,綠鬆石和茶晶。至於四個空缺的金托,當年應曾嵌飾珍珠,因長年埋藏地下受腐蝕而消失。寶石形狀各不相同,均以金片隨形圍成淺托,托邊綴以聯珠紋一周,並用金絲掐成花瓣圍飾。該帽飾造型新穎,精美絕倫,更予人富貴逼人的視覺感受。

明代金銀冠飾多出自皇家“銀作局”的能工巧匠之手,皆為精品佳構。如金鳳釵,釵頭往往為一隻金鳳凰,展翅挺胸,足踏浮雲,碩大而美麗的翼羽向上翻卷。除頭部以金葉製成外,其餘部分均為細如毫發的金絲壘製而成,且通體綴飾細小金珠,纖細秀麗,巧奪天工,代表了內府金細工藝的精湛造詣。

以金絲編壘的樓閣人物金簪,竟然在方寸天地內,“起造”出多棟樓閣,不僅飛簷、廊柱曆曆在目,更可見花草樹木、樓內瑞鹿白鶴乃至各色人等,其構思之奇,做工之巧,令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