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金銀器製造業在商品經濟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湧現了一批名匠,其代表作有哪些?

元代金銀製造業秉承了宋代的很多特點,如使用及製作在南方比較盛行,銀器數量多,金器數量少,總體呈金貴銀濫之勢。在工藝裝飾上,也大體承襲了宋代洗練寫實、樸素淡雅的作風,素麵者較多,即便是有紋飾者,也多為局部點綴。但從縱向的金銀工藝發展史來看,元代金銀器也展現出了其求新、求變的一麵,而恰恰是這種遊離於宋代金銀器之外的風貌,才真正成為元代金銀器所特有的鮮明的時代風尚,並對明代以後金銀器風格的劇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元朝,民間金銀手工業繼宋以後得到了飛速發展,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在商品經濟和民間手工業發展基礎上,湧現了一批名匠和名品,見於元·陶宗儀《輟耕錄》記載的就有嘉興朱碧山,平江謝君餘、謝君和,鬆江唐俊卿等。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銀搓酒杯,即為元代最負盛譽的銀匠朱碧山自作自用的一件寶物。此杯造型如枝幹杈丫的檜柏,予人蒼老古樸之感。槎上倚坐一寬袍長髯老道,正捧書瀏覽。正麵搓尾有“龍搓”刻銘,口下亦有“貯玉液而自暢,淫銀漢以淩虛,杜本題”15字。下腹刻“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劉伶,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五言絕句。搓尾刻款識“至正乙酉(1345年)謂塘朱碧山造於東吳長春堂中,長孫保之”,另有篆書“玉華”印記。此槎及人物形象,係鑄造後焊接成型,再加雕琢而成,具有雕塑和文人書畫的雙重藝術形式,令人聯想到仙人乘舟淩空到天河的神話傳說。它造型獨特新穎,意蘊恬靜超脫,充分表現了作者的修養和獨特的個性。

江蘇吳縣發現了一批由工匠聞宣造的金銀器,其中既有風格比較素雅的仿宋六瓣葵形銀盒,也有集造型新奇精巧與紋飾富麗繁縟於一體的如意紋金盤。金盤平麵構圖作日出如意雲紋,即由四個如意雲頭紋狀呈十字叉形上下交疊組合而成,如意線紋卷曲而凸起,顯得規整有序。盤心也錘揲出四個浮雕式的小如意雲頭,並滿飾陰線鏨刻的石榴花、寶相花等圖案,精美細膩,光彩奪目。另一件亦由聞宣造的八棱形銀盒,以銀片錘製、焊接而成,其外表采用鏨刻與鎦金手法裝飾著小簇厚萼衛矛、白杜、木槿、海棠、麥李、渥丹、大葉冬青、臘梅、桅子、牡丹、菊、山茶、水仙、四照花、黃花菜、桃、芍藥、蓮花、沙梨、秋葵、大麗花、石榴、櫻桃、月季、忍冬、淩霄、瓊花、毛百合等20多種花卉圖案,可見元代工藝創作取材之廣。盒上承盤的盤心鏨刻有圓形鳳凰圖案,鳳凰身形飛舞,姿態生動飄逸。

從上述金銀器上可以看出,聞宣實在稱得上是一個既有傳統素養、又不乏銳意創新精神的金銀工匠,而中國金銀器風格由宋至明的轉變,應正是由像聞宣這樣一批出色的藝匠銜接完成的。

元末盤踞於今蘇州的張士誠割據勢力,一度擁有南至紹興、東逾徐州的繁華富庶之地,盛極一時。其母曹氏卒後葬於蘇州吳門橋,同時隨葬了一批金銀器,亦當是足以代表彼時金銀手工業最高水平的名匠佳器。其中的銀奩和銀製鏡架設計巧妙,構思獨特,製作中又融合了錘揲、鏤空、鏨刻、模製、凸花、鎦金等多種手工技藝,既實用又美觀。唯其富麗堂皇、繁縟堆砌的趨向,對明代以後金銀器風格的轉變,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