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金銀器的真偽?
金銀器的真偽鑒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首先是對其材料質地的鑒別,其次是對製造加工年代的鑒別。
偽造金銀器最常見的是在材料質地上作假,以達到牟取暴利的目的。對金銀器的材料質地的鑒別,前人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譬如,金的密度大,對於相同體積的金屬品而言,金製品要重得多,而過輕的製品則必定是仿品。金銀的硬度小,質地軟,延展性強,若用硬物在金銀製品上輕輕劃試,留下凹痕的即是真品,留下劃痕的則是偽品。金銀的化學性質穩定,特別是金,在空氣中不易氧化,而銅鐵製品則易氧化生鏽。金在酸性液體中,顏色不變,而銅製品隻要觸及稀鹽酸或硝酸,便會失去光澤。如果是鍍金,則表層鍍金較易脫落,且脫落部分易生鏽,而且鍍金的表麵也易於被銅鏽覆蓋。但毋庸諱言,上述經驗之談並不具備很強的實踐性,充其量隻能是提供一些參考而已。畢竟,在一件器物真偽未明之前,是絕不可將其貿然投入酸性溶液中或用硬物劃試的。故對金銀器質地的鑒別,沒有什麼比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加以檢測更穩妥的了。所謂現代科技手段,亦即被納入到科技考古範疇內的無損測試。如對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金器的檢測結果表明,其含金量均在85%以上,另有少量的銀和銅。對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銀器檢測發現,其含銀66.1%、含銅27.8%,含錫和鉛各2.5%,因而嚴格意義上說,該墓所出部分銀器,實際上卻是銀銅合金。又如浙江龍遊縣石佛鄉出土的明代晚期金杯,檢測發現,其杯身含金量為73%,杯足部分含金量隻有60%,可見,無損檢測即便是對同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的金銀含量也可以做出精確的測定,這些都是傳統經驗望塵莫及的。
盡管說金銀的分子結構穩定,具有耐大氣氧化和腐蝕的特性,特別是黃金,既不會鏽蝕,也不會失去光澤。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隨葬於古墓裏的金銀器在出土前,因與腐蝕生鏽的銅、鐵器沾染接觸,也會出現發黑變暗的情形,甚至也會染上銅鏽,而以銀器更甚。不過,對這種情況大都可以進行除鏽垢的處理,以恢複金銀器的本來麵目。
對金銀器製作和加工年代的鑒定,主要是指對近現代以高純度的金或銀製作的金銀器贗品的識別,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卻並非無從下手。
金銀器由於製作精工,其技巧要通過多少代師徒、通過不懈的追求和艱辛的積累才能達到。而且中國古代曾幾度出現過大量製作金銀器的高潮,使得金銀細工曾得到長足發展,所以其器形紋飾千姿百態,美不勝收。代易時移,風氣習尚改變了,有些古代工藝遂成為絕響。今之作偽者利欲熏心,倉促從事,斷難達到那種高水平。近年來,歐亞文物市場興起了中國文物收藏熱,而唐代及曆代金銀器是最能吸引收藏家眼球的珍品,因為有利可圖,贗品隨之應運而生。一些中國文物的經營者,由於鑒定不精,往往將新近製作的金銀工藝品視為古代精品文物購進或拍賣,給文物收藏鑒賞帶來困惑,給收藏家帶來損失,也有損於中國文物的聲譽。
通常,由於作偽者贗製的金銀器多屬珍品,所依據的底本大都能找到原型,將真偽之作對照起來觀賞,其間的差距真可謂洞若觀火了。從裝飾上來看,漢魏時期一度盛行的焊綴金珠工藝,附綴的用以表現水波紋或雲氣紋的金珠,細如篦子,顆粒滾圓,大小一致,非常停勻,連貫而成的線條挺拔流麗,幹淨利落。而贗品綴飾的金珠,往往顆粒大小不勻,連成的線條更是拖泥帶水,莫可名狀。再如唐代金銀容器上常有魚子地紋,其作用是為了掩去空白處的反光,借以形成淺淺的一層糙麵,讓地色變暗,從而使主紋更加突出。但魚子紋決不能處理得散漫失序,因為這樣就會產生嘈雜紊亂的感覺,對主紋起到幹擾甚至破壞的作用了。所以唐代金銀器上的魚子紋打得極有規律,安詳悅目,看起來似乎是在主紋下麵鋪了一層絲織品。在唐代金銀器上,絕大多數魚子紋皆排成平行的橫行,十分勻稱。直到遼代金銀器上才較多出現豎行的魚子紋。至宋代,魚子紋的使用漸少,排列得也稀鬆,不像唐代那麼緊湊密集。而金銀器贗品上作偽者打的魚子紋基本功遠未過關,魚子紋的行氣排列不連貫,顯得敷衍苟且,毫無章法。有的甚至因為衝打時用力不均衡,竟然出現一側深一側淺以致形不成一個完整的圓圈,簡直是窘態畢露了。還有漢代至唐代逐漸興起的用錘揲工藝成型的動物紋樣,往往鼓凸有致,立體感很強,因而給人隱現張弛的節奏感。而偽品盡管竭力模仿,也難以展現出上述美感,甚至平塌呆板,全無錘揲工藝特有的韻味。
古代金銀器真品,工藝繁複,構思巧妙,若想仿製,必須對原作有充分的理解。而作偽者為利益驅使,大抵不能完全體會原作的匠心,就更不能說將它表現出來了。當然,就上述真偽對比的著眼點而言,不僅有理解上的問題,也有技術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