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會適應因素的教育指導12
(2)素質水平因素
人的素質主要包括政治素質、知識和智能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等。這些素質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他們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產生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一般而言,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產生重要影響的素質因素有業務素質、品德素質和身心素質。
①業務素質從事某一社會職業活動所必需具備的業務知識、技巧和能力,一個人的業務素質是立身社會的根本,它是實現社會價值和自身價值的重要條件。
②品德素質主要是指一個人按照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規範養成的良好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的個人思想行為和潛能。
③身心素質主要是指強壯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身體是物質的基礎,心理狀況不僅直接影響到人們對知識的學習和對知識結構的構建,而且影響到人們創造能力的細膩過程和發揮。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有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有強烈的好奇心,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斷豐富和完善知識結構,並以勇於進取、不怕失敗的心態推動創造能力的形成和發揮。
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素質是緊密聯係的,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社會適應的狀況,而社會適應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們的素質水平。大學生隻有重視這些因素,充分開發和調動這些因素,才能較好地培養社會適應能力。
培養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對策
(1)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學生所學知識的先進性、科學性、適應性,決定了學生與社會的適應程度,所以構建一個適應於社會需要的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大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大學生要想具有一專多能的複合型特點,就該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內核和廣博的適用經濟外圈。大學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要根據具體的培養目標及對學生知識結構的要求,實施教學創新工程,建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程建設,修改教學計劃,優化課程結構。要改進教學方法,改變過去那種教學過程單一的講聽模式。
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主動適應大學學習方法,改善學生已養成的被動學習習慣、學習的依賴心理。教師在講授教材的同時,應注入知識含量更高的新內容,增加新的科學知識、經濟知識、社會知識,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以發展學生智力、拓展學生知識為立足點,強化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注重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人才,要搭建使大學生脫穎而出的平台,為學生提供一個係統的、具有時代氣息的知識結構和智能框架。
(2)加強社會實踐,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