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6月,毛澤東又一次回到故鄉韶山。這是毛澤東繼1959年後的第二次回鄉。這一次,他在滴水洞住了11天。
一、“西方山洞”之謎
多年來,民間一直流傳著毛澤東“在西方的一個山洞”的故事。那是在林彪折戟沉沙之後,中共中央印發了毛澤東1966年7月8日寫給江青的一封信,信上提到:“在西方的一個山洞裏住了十幾天。”
“西方的一個山洞”指的就是韶山滴水洞。
關於毛主席1966年回韶山的活動,當時報刊上僅偶爾透露過一點“消息”,且語焉不詳。
10年後,即1976年10月9日,《湖南日報》刊登了時任韶山公社書記的熊清泉寫的《毛主席的偉大革命實踐激勵著我們前進》一文。文章寫道:
1966年……毛澤東主席又一次回到韶山。當時我擔任韶山公社書記,再一次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毛主席還和我們一起照了相。
而今,滴水洞已向遊人開放,人們可以領略它的“真麵目”了。其實,滴水洞並沒有天然的洞,隻是山穀中有數條小溪向下流來,彙聚成一溝流水。由於有一個較大的落差,形成了一個洞。人們把這個洞就叫做滴水洞。
毛澤東這次回韶山沒有公開接見群眾,消息也一直沒有對外公布,一切都是保密的。據當時擔任韶山特區革委會副主任的毛繼生回憶說:“1966年6月的一天下午,我女兒到滴水洞附近的山上扒柴,看見一輛小轎車開進滴水洞,車上坐著毛主席。我女兒回來告訴家裏人,說毛主席回來了。風聲傳出,公安局來人找她,說主席沒有回,不要亂講。”這樣,“傳聞”沒有傳開。直到1971年林彪摔死在蒙古溫都爾汗以後,人們在讀到毛澤東給江青的那封信時,才猜測到毛澤東可能來過滴水洞。
二、毛澤東下榻一號樓
毛澤東是哪一天到滴水洞來的?住了多久?
毛澤東在給江青的信中,隻透露說“住了十幾天”,28日去“白雲黃鶴”的武漢,並未說哪一天到滴水洞的。
如今滴水洞已對遊人開放,人們可以看到,在毛澤東住過的寓所門前豎有一塊木牌,上麵寫著:1966年6月18日至28日,毛澤東同誌在這裏休息了11天。
《毛澤東隱蹤之謎》則獨辟蹊徑,另立“新說”:毛澤東是6月17日由長沙出發來到滴水洞的,並在這裏住了12天。
廣西軍區某部五連集體寫作的《戰鬥在韶山的日子裏》一文,則寫道:“6月16日下午,紅霞滿天,層林盡染。毛主席邁著穩健的步履,神采奕奕地來到五連視察……在毛主席回韶山的日子裏,五連指戰員還幸福地陪同毛主席暢遊韶山水庫,伴守著毛主席辦公室不滅的燈光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夜晚。”如此推算,毛澤東在滴水洞住了13天。
到底是多少天?筆者曾經訪問過許多當時擔任過滴水洞的接待、保衛工作的同誌,並查閱了許多文獻資料,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還是按照滴水洞一號樓說明牌上的說法比較穩妥。
1966年6月15日,毛澤東乘專列離開杭州,6月18日到達長沙。陪同他來的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張耀祠。
當天下午,省委接待處先派來郭國群等十多個服務員到滴水洞進行布置,整理,韶山管理局的同誌在“洞口”迎候。一會兒,韶山衝方向來了三輛小臥車和一輛大卡車,毛澤東乘坐著灰色吉姆,由省委接待處司機趙毅雍開車。車子徐徐駛近滴水洞。
下了車,毛主席望了望周圍山上的風景,一邊走一邊說:“這是個好地方,我小時候在這裏放過牛,還和小夥伴們打過架。”又說,“這裏叫黃田坳。過去以山為界,山那邊是湘鄉,山這邊是韶山,所以這一帶又叫‘湘潭坳’。”
走進一號寓所,毛澤東見到相熟的省委接待處服務員郭國群在搞布置,便問:“小郭,你怎麼先來了?”小郭回答說:“我們接待處和這裏是一家。”原來負責管滴水洞等風景名勝的韶山管理局,與省委接待處一樣均隸屬省委辦公廳管轄,因此,郭國群說她們“和這裏是一家”,遇有重要接待任務,上下統一行動,統一調度。
當晚,毛澤東就住在滴水洞一號樓。一號樓位於滴水洞進門右側,背靠虎歇坪,前朝龍頭山,是一個環境優雅、清靜的所在。一號樓裏有兩間寬敞、明亮的房子,一間是會客廳,另一間是臥室。臥室靠窗戶邊擺著一張書桌,是毛澤東辦公的地方;書桌旁擺著一張寬大的木板床,床上一半堆滿書了,毛澤東就在這床上看書和休息。當時天氣很熱,房子裏放了一些冰塊。當天晚上,毛澤東房間的燈光一直亮到第二天淩晨四點。
滴水洞前麵的山叫龍頭山,後麵的山叫虎歇坪,山上有大石如鼓,稱“大石鼓”。毛澤東的祖父毛翼臣就葬在這裏。“馬日事變”後,國民黨軍閥何鍵曾派槍兵來挖毛澤東的祖墳,幸得鄉親們極力保護,方使其免遭劫難。這一次,毛澤東本想上山去尋覓祖墳,但因為山上荊棘叢生,無路可走,所以沒有去。
三、愛吃家鄉的馬齒莧
毛澤東生活非常樸素,在滴水洞的日子也和在北京一樣,一日兩頓飯,分別是下午2點和晚上11點。用餐不超過四菜一湯,就是來了客人,也最多加兩個菜。
毛澤東愛吃辣椒、大蒜和蔬菜。一般吃些豆豉、苦瓜、木耳、馬齒莧及豆腐等,特別喜歡吃魚,更喜歡火焙魚。吃的是大米飯,有時雜以烤玉米、烤紅薯、高粱等。當年在滴水洞為毛澤東主廚的省委接待處特級廚師石蔭祥,曾留下一道菜譜:“紅燒鯽魚、焙米蝦、炒辣椒、清炒馬齒莧、苦瓜燒肉、雄魚頭打蔥湯、幹飯二兩、烤玉米一隻或稍加麵條。”
毛澤東特別愛吃家鄉的馬齒莧。馬齒莧是韶山當地的一種野菜,味辛,有藥用價值,當地鄉親多采來醃製小菜,或直接作蔬菜食用。毛澤東小時候就常愛吃這種蔬菜,並且用“馬齒莧”跟塾師鄒春培對過對子。
當時正是陰曆五月,當地馬齒莧長得還不茂盛,工作人員得知毛澤東愛吃馬齒莧,便分頭尋找,他們在滴水洞附近山地、水田和菜地裏終於采集了一些馬齒莧,還在小河裏撈了幾條鯽魚。毛澤東吃了馬齒莧很滿意,說:“這餐飯吃得很香,還是家鄉的小菜好吃!”
一號樓前栽了不少桃樹,是從山東運來的樹苗,樹上結滿了碩大的水蜜桃。同誌們摘了一些給毛澤東,毛澤東先不知來曆,推辭不吃。有人說:“這桃子是門前結的,是水蜜桃。”毛澤東高興地說:“出去散步,是不是可以看見那些桃樹?”“是的!”工作人員回答說。“好,”毛澤東這才吃了桃子,並說,“走時帶上一些。”
毛澤東帶來的行李很簡單,除舊涼草席、被單、舊拖鞋外,便是八大箱子書——大多是繁體字線裝本,古色古香。席、被、鞋都破了,接待處為他另外準備了一套,毛澤東堅持不用。
據當時的韶山管理局黨委書記王毅忱的夫人、局辦公室主任李明錦回憶:有一次,我看見主席的襯衣後肩打了一個三寸寬的補丁,便問主席的秘書和衛士長:“主席的襯衣這麼厚,打了補丁,怎麼穿?為什麼不給他老人家換一換?”秘書徐業夫說:“主席不肯換,換了他老人家不會穿的。”衛士長也說:“我們早給主席建議過,主席不同意。主席說:‘我一路上又不接見外賓,穿這件衣服不是很好嗎?現在國家有困難,棉布緊張啊!’”
又據當時的接待人員郭國群回憶:“我看見主席隻有兩套衣服,一套是灰色中山服,一套是豆色略帶棕色的中山服。主席在屋子裏總是穿著睡衣或棉毛衫衣褲辦公,衣服上打了補丁。隻有會客時,主席才穿上那套灰色中山裝。”
最值一提的是毛澤東那雙舊拖鞋。一天,秘書把它交給工作人員,讓他去修補一下。工作人員一看,這是什麼拖鞋呀!鞋底早磨穿了,已經修補好幾次了。毛澤東卻一再堅持說還能穿。工作人員隻好順便把拖鞋帶到長沙,請技術好的師傅修修。可是,在長沙連找了三四家鞋店,補鞋的師傅提起來彈彈灰,都是一句話:“換雙新的吧,這雙拖鞋沒法子修了。”工作人員既不能講這是毛主席的拖鞋,又不能不予修補。後來,他們終於找到一位耐得煩、功夫細的老鞋匠,好說歹說,又當下手又遞煙,才總算把舊拖鞋補納好。拿回去後,毛澤東穿了很滿意。
毛澤東的生活就是如此簡樸。據衛士長李銀橋回憶,1953年底到1962年底的九年裏,毛澤東沒有添置過一件新衣服;六十年代初國家困難時期,毛澤東一連七天不吃肉,帶頭艱苦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