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尾聲 鄉情悠悠(1 / 2)

“我還要回來的!”毛澤東離開滴水洞時講的這句話,久久縈繞在一號樓四周,也久久縈繞在人們的耳際。

人們知道這句話很難表達毛澤東那濃烈的眷念故鄉之情,但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他隻能找到這樸實而濃厚的鄉音。

1910年秋,剛滿17歲的毛澤東,懷著“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遠大誌向,離開家鄉,前往外地求學。

1918年以後,“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的毛澤東投身於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的洪流之中,曾多次回到韶山。1921年春,他回到家鄉教育親人幹革命;1925年2月至8月,他回到韶山一邊養病,一邊從事農民運動;1927年元月,他第三次回到家鄉考察湖南農民運動。

大革命失敗以後,毛澤東獻身於為勞苦大眾求解放爭自由的偉大事業,領導中國人民,與國民黨反動派和帝國主義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反動派沒收了他家的房屋和所有財產,逮捕殺害了他的親人,為了革命,他遠離家鄉故土,嘔心瀝血,辛勤操勞,把對故土、對鄉親父老的無限思念與眷戀深深埋在心底,並把這種思念與愛戀化為領導中國革命前進的動力。

1936年10月,毛澤東在陝北窯洞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話時,曾用很多篇幅回憶了童年的往事和故鄉的許多親友,表達了對家鄉和家鄉人民的深切思念和無限眷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毛澤東曾多次給家鄉親友寫信問候和致意。1938年5月26日,毛澤東又寫信給他幼年時的塾師和堂兄毛宇居,向韶山的鄉親們問好。

1949年剛一解放,毛澤東在北京見到了前來探望他的堂弟毛澤連和堂表弟李軻,非常高興,向他們詢問了家鄉的許多人和事,並請他們轉達對鄉親們的親切問候。解放後,毛澤東還多次托進京看望他的鄉親搭信,向韶山親友和全體鄉親們問好。

1950年5月,毛澤東派長子毛岸英回湖南,先在長沙看了外婆、舅舅、舅母,並為外婆祝壽,然後回到韶山專程看望了家鄉的親人和唐家圫曾外祖家的親戚。他向鄉親們問寒問暖,仔細傾聽群眾意見,然後將家鄉的情況及鄉親們的深情厚誼帶回北京,向父親彙報。不久,毛澤東又派次子毛岸青回到家鄉,看望父老鄉親,了解家鄉情況……

1952年,湘潭著名藝人廖春山創作演出的花鼓小戲《放風箏》,在文化部舉辦的民間藝術彙演中藝驚四座,博得熱烈掌聲,從而飲譽全國。由他飾演的少女陳鳳英天真活潑,體態婀娜,被選送到懷仁堂彙報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演出結束後,毛澤東激動地拉著廖春山的手說:“你的表演藝術精湛,真感覺有一隻風箏飄飄然,倏上倏下,翱翔在春風嫋嫋的上空,為我了卻了思鄉之情啊!謝謝你!”

1958年8月,正值農村社會主義合作化高潮時期,毛澤東致信韶山鄉政府:“互助合作大有發展,極為高興。希望你們繼續努力!”勉勵家鄉人民大力發展生產,沿著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

1961年1月,毛澤東派胡喬木到韶山、古城等地調查,開座談會,了解農村人民公社和辦公共食堂的情況;發現了其中的許多問題,隨即讓韶山率先解散了公共食堂,並在全國作出了解散公共食堂的決定,隨後又製定了《農村人民公社條例(草案)》(即六十條)……

韶山是毛澤東生命的搖籃,是生他養他的故土。這裏有他童年時的足跡,有他的“石頭幹娘”,有他的父老鄉親。這裏寄托著他無限的思念。每當他受到委屈和挫折的時候,每當重大曆史轉折時期,他就要回到生他養他的故土,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在這裏汲取養分,吸收源泉和力量,去拚搏,去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