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一個小山村,

那裏有我的父老鄉親。

小米飯把我養育,

汗水裏埋著笑容。

……

幾多叮嚀,幾多惆悵,

啊!父老鄉親,

我勤勞善良的父老鄉親……

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每當聽到著名歌唱家彭麗媛所唱的這首《父老鄉親》,我便感到無比親切和激動,便仿佛回到了家鄉,回到了韶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毛澤東和他的父老鄉親的故事……

約二十年前,即1992年5月,《毛澤東和他的父老鄉親》一書的出版,曾同樣令許多熱愛毛澤東的讀者感到親切而激動。

《毛澤東和他的父老鄉親》是本人的第一部長篇紀實作品。當年,該書作為全國第一部明確向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獻禮書籍,一經問世,即受到廣大讀者歡迎,暢銷海內外,在文學界、史學界和出版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

湖南湘潭——韶山,是毛澤東的故鄉,是紅色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便加入了尋找毛澤東的行列。通過幾年的努力,先後采訪了大量的當事人,並寫出了上百篇有關毛澤東與父老鄉親交往的文章,在全國各地報刊發表。到了1988年,我開始撰寫、整理《毛澤東和他的父老鄉親》一書。該書當時計劃寫作50萬字,在後來的采訪中又發現了大量鮮為人知的資料和線索,於是增加了一些章節,到定稿時達到80萬字。這其中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主要是通過本人廣泛搜集、深入采訪得來的。其間,我先後赴韶山、湘潭、湘鄉、長沙、武漢、北京等地采訪毛澤東親屬、故舊及身邊工作人員,地方黨政領導達兩百餘人次。當年這些當事人即已年屆耄耋,而今大都已經作古。如果當時不及時“搶救”,這些珍貴的資料早已是湮沒無聞了。慶幸之餘,本人感覺在宣傳毛澤東,弘揚紅色文化方麵做了一件頗有意義的事情。但仔細一想,這件事情又是本人的分內之事,因為作為毛澤東故鄉的作家和文史工作者,宣傳毛澤東,再現曆史,讓世人更加了解毛澤東,熱愛毛澤東,本人確是責無旁貸,義不容辭。因此,這些年來,我總覺得有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在驅使著我,使我在研究毛澤東、宣傳毛澤東方麵堅持不懈,百折不撓,努力奮進。

繼《毛澤東和他的父老鄉親》之後,本人又相繼出版了《故園行》(與人合著)、《毛澤東一家人》、《毛澤東十二次南巡》(又名《走出豐澤園》)及《韶山魂》等紀實作品,形成了“紅色紀實係列”。這些作品反映了生活中的毛澤東的方方麵麵,展示了毛澤東的偉人風采,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毛澤東,因此受到了讀者的歡迎和讚譽。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有關領袖人物的讀物深受讀者的喜愛,更加印證了“毛澤東熱”方興未艾,紅色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支柱。

《毛澤東和他的父老鄉親》初版時45萬字,而其初稿篇幅遠非如此,這就意味著當時有很多珍貴的資料被刪汰,後來通過采訪搜集的一些重要資料也有待補充到書中。所以,這次修訂時,本人對原著作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增刪:一是調整充實了一些內容,增寫了部分章節;二是刪去了原有的《來自韶山的報告》一章;三是對書中史實進行了校訂,更正了一些訛錯;四是對文字作了修改、潤飾。無論內容、文字、結構、版式均有較大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