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課堂教學管理3(1 / 3)

第二章 課堂教學管理3

5.課堂教學偶發事件的處理

課堂教學偶發事件的處理原則

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是指課堂中突發的教師意料之外的事情。這類事件不同於一般的問題行為,常常嚴重擾亂課堂秩序,危害較大。因此,在處理過程中,我們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積極主動,嚴肅認真。

偶發事件的發生大多帶來消極後果,因此,教師對任何大大小小的偶發事件都不容忽視或草率處理,妄下結論,消極應付,推卸責任,甚至不聞不問。教師應有高度的教育責任感,以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對學生熱愛負責的精神,一絲不苟地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學生,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稍縱即逝的苗頭和線索,以滿腔熱情來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消極等待,任事件自然發展,隻能貽誤教育的良機,甚至會導致惡性事故的發生。

(2)沉著,冷靜,善於控製。

麵對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教師要沉著,冷靜,判斷要正確,善於控製情緒,行動要謹慎,果斷,切忌急躁,衝動,感情用事。要理解、尊重、愛護學生,事情發生後不能大動肝火,喪失理智感或瘋狂地謾罵,毆打學生,嚴重損害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失去作為教師的道德,失去師生之間的友情。

(3)寬嚴適度,掌握分寸。

任何措施和手段都應該寬嚴適度,有適當的分寸。因為任何方法措施都隻適用於一定的範圍,都有一個“度”,達不到這個“度”或超過了這個“度”,不但不會產生積極作用,還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教師在處理偶發事件時,在情感的流露、措施的寬嚴、批評語言的用詞方麵都要精心把握,尤其要把握好對學生懲罰的度,過“嚴”,“小題大做”,懲罰的結果讓學生難以接受,還可能會產生逆反心理。懲罰過輕,對學生不能有所觸動,叉起不到警示作用。因此,要對學生問題的性質、程度、是否重犯等作出區分,對故意惹事,影響極壞,又重複犯錯者,應予以重罰;對無意行為,程度輕者,可輕罰。寬嚴失當,失去分寸,必然造成教學秩序混亂。

(4)滿懷愛心,教書育人。

愛心是教育的基礎,是教師要求轉化為學生行為的催化劑,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奧妙所在。偶發事件的處理也要求教師以愛心為行動準則,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處理偶發事件時要注意:第一,針對問題,不作人身攻擊,也就是隻對事,不對人,處罰壞行為本身不得造成人格傷害。第二,不因處理紀律問題而影響教學。必須很快平息事件,使正常工作不受影響。第三,隻解決問題,不追究過失。應通過愛心培養愛心,不以責難、不當懲罰來追究過失。第四,為學生保留麵子。顧及學生的自尊心,易收到正麵教育的效果。

課堂教學偶發事件的處理技巧

(1)趁熱加工法。

“趁熱加工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當偶發事件發生時,教師應抓住時機,馬上給予處理,趁熱打鐵,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一位語文教師剛剛跨進教室,發現學生都望著天花板,原來一條凳子上的坐墊掛在天花板露在外麵的電燈線上。他正想發火,卻轉而鎮靜下來,靈機一動,改變原來的教學計劃,在黑板上寫了《由坐墊飛到屋頂上談起……》,讓學生寫一篇命題作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通過親身的感受,寫出的作文真實生動。那位掛坐墊的同學,在作文中也承認了錯誤……

“趁熱加工法”,往往能使偶發事件及時得到解決,並給學生以強烈的思想震動和深刻印象,對日後偶發事件的產生起了震懾作用。但是,這一方法往往會占用一部分教學時間,甚至被迫變更原有的教學計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2)暫時懸掛法。

就是對教室裏發生的偶發事件,采取淡化的態度,暫時“擱置”起來,或是稍作處理,留待以後再從容處理的方法。這種方法多用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發生了爭執對立,或是課堂教學中個別學生發生了較嚴重的違紀事件。因為發生偶發事件後,學生多半頭腦發熱,情緒不穩,很難心平氣和地接受教育,甚至會產生更嚴重的逆反情緒,使局麵難以收拾;而教師則容易心理失衡,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冷靜的分析,如果貿然進行“熱處理”,難免發生失誤或難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案例:一位教師上課時,剛走進教室就看見同座位的小王和小張同學打架,你推我拉,互不相讓。這位教師沒有慌張,也沒有大聲訓斥學生,而是微笑著說:“怎麼啦,你們倆都已經是大學生了,有了小矛盾還不會處理?雙方冷靜一下,相信你們能夠自己解決的。好,我們開始上課。”隨著老師的話語,同學們鬆了一口氣,小王和小張也鬆開了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一場“龍虎爭鬥”平息了下來,既避免了事態的激化,又沒有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自己解決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