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師愛崗敬業精神的培養8(1 / 3)

第一章 教師愛崗敬業精神的培養8

20.教師要用敬業精神推進素質教育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處於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實施素質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高素質的教師需要有較強的敬業樂業精神。

教師的敬業精神就是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發自內心的體認和崇敬。它是一個教師全麵發揮自己能力的重要條件,是教師履行職責,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的內在動力。它促使教師不是把教師工作視為一門賺工資、謀生存的職業,而是把它當作自己畢生奮鬥的事業,它要求教師自尊、自愛、自強、自重,做有理想有作為的人。隻有具備了敬業精神,才會有樂業的態度。

一個人一旦投身教育事業,就須不為物欲左右,不為名利所動,做到淡泊明誌,寧靜有為,耐得住寂寞,在平凡的工作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正如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所說:“敬業者,專心致誌以事其業也”。

時代的機遇與挑戰需要教師的敬業精神

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是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曆史將我們帶進了21世紀,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需要數代人為她獻身,教師既是偉大事業的獻身者,又是千百萬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培養者。從這個角度上說,教師的素質水平是國家興衰的關鍵之所在。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業務功底,而且要具備較強的教育教學和科研能力,成為一專多能的研究型教師。因此教師要“求道”,即追求真理,這是曆史的畢由之路;要愛國,這是中華民族永恒的民族精神;要修德,就是要加強思想品德修養,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踐行,即通過行為養成教育,在實踐中體現修身成果。這一切,歸根結底,就是要求教師為教育事業奮鬥終生,要求教師的敬業精神永恒地貫穿於始終,做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矩成灰淚始幹”,做到矢誌不渝的永恒的敬業精神。教師隻有終身都“金針度人”,把自己一生的真才實學傳授給學生,才能達到“吹淨黃沙,盡是金”的目的。

受教育者的心理現狀迫切需要教師的敬業精神

學生群體總體是求學上進的,但是他們目前的心理狀況不可忽視:

(1)渴求知識與厭學情緒的矛盾

使教師感到書越來越不好教。

(2)擇業中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即受“重利主義、”“拜金主義”的影響追求高經濟收入,舒適的工作環境,而自己付出的代價又越少越好,不能很好地理解“誠實做人,認真工作,以知識能力致富”的道理。

(3)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

傳統道德倫理與現代的道德倫理觀之間的矛盾,正直、善良、忠厚、信義、吃苦耐勞、樂於助人等觀念相應地在青年人的深層意識中有較濃的積澱,但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道德規範日趨鬆弛,社會道德輿論監督和道德規範的約束趨於弱化,在評價獻身、敬業精神時加以“物質利益是否劃算”的界定。

(4)享受與創業之間的矛盾

學生普遍存在享樂意識,缺少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表現為對所學知識不求甚解,隻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懶於動手,平時不願“播種”,隻想收獲,不願艱苦創業,隻想享受,出現創業與享受之間的矛盾時,一些學生持享樂主義觀。出現這些情況,都需要教師用自己的行動、表現來教育感化學生,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采取:

第一,傳統觀念和現代價值觀念相結合。主張在無私奉獻的前提下,索取自己的報酬,倡導奉獻精神、公仆精神,弘揚共產主義思想品德。

第二,樹立市場經濟的法製觀念和以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等態度才能在競爭中取勝的觀念。

第三,加強學生的無產階級世界觀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突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幫助學生們從科學理論高度把握人生價值觀的實質,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進取的創新意識是敬業精神的不竭動力

創新意識,簡單地說是一種創新意向,即具有了強烈的“想和做”和“探索未知”的心理衝動,它是由創新需要、創新動機、創新興趣、創新熱情、創新信念、創新理想等有機構成的主體創新傾向。創新意識是師生進行創新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從事創新活動的積極性源泉。

敬業精神的發展也要靠創新。每一個具有創業精神的從業人員都要把創新意識印入頭腦中 ,發揚探索精神,開展創新活動,隻有深入實際、不斷地探索和創造,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激流勇進,才能使所敬之業獲得長足發展,才能使敬業精神綿延不斷、發揚光大。惟有樹立創新意識,教師的工作、事業才能向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層次攀登,敬業精神才能不斷得到發展!

總之,在當前的形勢下,教師隻有具備崇高的敬業精神,才能推動教育教學的發展,才能加速素質教育的前進,從而獲得燦爛的春天!

銘記:

教師,我們所選擇的崇高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