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遇事應該保持不卑不亢(1 / 1)

【原文】

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

——《莊子·天道》

【譯文】

尊卑、先後,這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所以古代聖人取而效法之。

【解讀】

莊子說:“尊卑、先後,古以有之,但並不是用它來作為根本。三綱五常,尊卑、先後,這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所以古代聖人都知道。上天尊貴,大地卑下,這是神明的位次,春夏秋冬,四季循環。萬物變化而生,萌生之初便存在差異而各有各的形狀;盛與衰,這是事物變化的流別。天、地,是最為神聖而又玄妙的,尚且存在尊卑、先後的序列,何況是人類呢!宗廟崇尚血緣,朝廷崇尚高貴,鄉裏崇尚年長,辦事崇尚賢能,這是自然的法則。”(原文見《莊子·天道》)

古時候賢明的人認為,道德是在自然的規律之後才產生的,有道德然後才有了仁義,有仁義然後才有了職守。

“就人間的是非曲直、人們的好惡成見來說吧,從眾一直都是大家心裏的一個潛意識行為。某人說某一事物可以,是基於人們都認為可以;說瞎掰,是基於大家都說瞎掰。”

所以莊子認為,尊、卑、貴、賤是很自然的。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花開一樣。作為人不要有什麼負擔。尊貴的人不要覺得高人一等,卑賤的人也不要覺得低人一等。莊子的這種思想,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理解不了。

那些追逐“名”的人,對地位高、名聲大的人畢恭畢敬,在他們麵前可以把自己打扮成哈巴狗;在地位名譽不如自己的人麵前,又把自己打扮成奴隸主,吆三喝四,好不威風。“沒有價值”的人,在“有價值的人”麵前抬不起頭來,寧願做他們的奴仆,價值低的人,在價值高的人麵前抬不起頭來,寧願做他們的奴仆;這就讓“有價值的人”,在“沒有價值的人”麵前趾高氣揚,頤指氣使。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不會感覺快樂,也就不會愛惜自己的生命。一個“有價值的人”,總會發現還有比自己更有價值的人,比較的結果自己還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

還有的人在與自己一個層次的人說話時,表現比較正常,行為舉止都會比較自然、大方。但是,在與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時,就會感到緊張,表現的比較拘謹,自卑感強;相反,在與社會地位低於自己的人講話時,就會表現得比較自如、自信,甚至比較放肆。

比如有的人在自己的上級麵前從不敢“妄言”,在同一科室的也不多說話。可是在自己的下級麵前講話時,則落落大方,侃侃而談。有的則在一般人麵前總是擺出一副能者的架勢,可是一見到這個問題的權威就顯出一幅馴服和虔誠的樣子。

因此作為上級,在對話時要力求避免采取自鳴得意、命令、訓斥、役使下級的口吻說話,而是要放下架子,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對待下級,這樣下級才會向你敞開心扉。談話是雙邊的互動活動,隻有感情上相容,才談得上信息的交流。

平等的態度,還可以通過語氣、語調、表情、動作等體現出來。所以,不要以為是小節,純屬個人的習慣,不會影響上下級的談話。實際上這往往關係到下級是否敢向你接近。此外,上級同下級談話時,要重視開場白的作用。不妨與下級先扯幾句家常,以便拉近彼此的距離,打掉下級的拘束感。

上級同下級說話時,最好不要作否定的表態:“你們這是怎麼搞的?”“有你們這樣做工作的嗎?”在必須發表評論時,應當善於掌握分寸。點個頭或者搖個頭,都會被人看作是上級的“指示”而貫徹下去。所以輕易的表態或過於絕對的評價都容易給工作造成很大的失誤。

假如一位下級向上級彙報某改革試驗的情況,作為領導,提一些小問題,或作一些一般性的鼓勵:“這種試驗很好,可以多請一些人發表意見。”“你們將來有了結果,希望及時告訴我們。”這種評論不涉及具體問題,留有餘地。如果上級認為下級的彙報中有什麼不太好的地方,表達更要謹慎,盡可能采用勸告或建議性的措辭:“這個問題能不能有別的看法,例如……”“不過,這是我個人的意見,你們可參考。建議你們看看最近到的一份材料,看看有什麼啟發?”這些話,讓主動權仍在下級手中,隻是提了一點建議,讓對方容易接受。

下級對上級說話,則要避免顯得過分膽小、拘謹、謙恭、服從,甚至唯唯諾諾。下級麵對上級的時候,要改變誠惶誠恐的心理狀態,而要活潑、大膽和自信。下級跟上級的說話,成功與否,不單影響上級對你的觀感,甚至會影響你的工作和前途。

跟上級說話,要尊重他,也要措辭慎重,但不能一味附和。“抬轎子”、“吹喇叭”等等,既有損於自己的人格,又得不到領導的重視與尊敬,倒很可能引起他的反感和輕視。

在保持獨立人格的前提下,下級應采取不卑不亢的態度。在必要的場合,你也不沒有必要害怕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隻要你是從工作出發,為工作好,擺事實,講道理,領導一般是會予以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