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學生生命奧秘的科學探索3
10.人體衰老的探究
許多科學家認為,衰老是受基因控製的。有些科學家則認為,人所以會衰老,原因是由於人體受到疾病以及“自由基”的破壞。“自由基”是一個由多餘電子組成的極不穩定的分子,是新陳代謝的副產物。這些分子絕大多數是破壞細胞DNA的氧化物,而人靠體內的酶來清除這些破壞性的分子。疾病和這些分子對人體的破壞,隨著人體的年齡增長而積累,使人體逐漸衰老。
有專家提出,有三個不同的相互有關的係統影響人的衰老:腦、內分泌係統、免疫係統。這些科學家認為,如果人體的生命維持係統不衰退,腦神經細胞能活150~200年之久。然而,腦可能影響產生激素的內分泌係統而內分泌腺又可以影響免疫係統,所以腦可以使其它係統衰退。人需要本身的免疫力來抵抗疾病,才能長壽。
胸腺分泌的激素是使人長壽的免疫力的源泉。人的壽命則以胸腺功能是否正常為轉移。嬰兒在出世時,其胸腺大小約如核桃。胸腺在人的青春期便開始萎縮。人到老年,其胸腺隻有原來大小的十分之一。因此,其免疫係統亦逐漸失效。
近十年來科學家發現人的頭發中鈷含量的變化與人類發育、衰老密切相關。女性在24~25歲,男性在31~32歲,發鈷含量有一高峰值,以後逐漸降低,由此便可以解釋女性較男性易早熟或早衰的現象。有趣的是在60歲以後,女性發鈷含量急劇下降,由高於男性變為低於男性,在圖表上呈剪刀交叉形,這樣就可以解釋長壽老年人中女性身體通常同年齡的男性身體差的現象。
11.人體中的核反應
1958年,法國斯特拉斯大學藥物研究所的梅茨和哈塞爾曼等人,對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油井工人作生物化學統計,他們詳盡地分析了工人們的食物成分和排泄物成分後,又有新的發現:幾乎全部元素的攝入量比排泄量要大,但是其中的鎂,平均每人每天攝入量是263.8毫克,排泄量卻是380毫克。
那麼,人體中這麼多的鎂是從何而來的呢?
法國的克爾符蘭也對此一直進行研究。他認為,人每天的食物數量與質量有變化,為了滿足人體本身營養物質的需要,人的生命作用可能具有把過剩的元素轉換成所需元素的功能,其中人的生命細胞質就是“原子反應堆”,並提出了存有這種現象的“生命原子轉換說”。
為了解開體內多出的鎂的謎團。克爾符蘭堅持了10年嚴密的科學實驗。到1968年得出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由於給老鼠的飲食中添加了過量的鎂,結果使它們體內的鈣和磷的百分含量跟對照組相比,分別增加33.3%和34.8%,而且它們的體重還比對照組平均重了15%。
以此證明了由於細胞質在生物體內進行了使原子核轉化的工作,使體內過剩的鎂轉換成磷和鈣。
這些實驗結果的確是令人感到新奇的,在生物體裏,除了真正的化學變化以外,在原子核裏還在不斷地進行著無休止的變換。
對於這樣一個令人費解的謎團,科學家們正在向縱深方麵探索,總有一天會徹底解開這個謎的!
12.器官功能再認識
直至近年,人體中的一部分器官還一直被認為是人類祖先進化過程中已退化的無用之物。然而目前認為,人體中幾乎沒有無用的器官,那些曾被認為是退化或多餘的器官仍然在發揮著有益於健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