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無垠之愛(3 / 3)

黎介壽年輕時,幾次想出國深造,但條件不允許,這給他留下了深深的遺憾。他想,現在國家發展了,醫院條件好了,這個遺憾不能在年輕人身上發生了。他要為年輕人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成才環境,使他們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去國外學習深造。這是普通外科研究所發展的需要,也是站在世界醫學製高點上,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的需要。

而這需要一大筆資金,錢從哪裏來呢?這事讓他犯難了很久很久,現在王董事長執意要表達心意,那就借梯上樓,讓他出點力吧。

黎介壽說:“那好,我現在正準備搞一個人才培養基金,您如果能支持一下,我代表醫院和學生們謝謝您!”

王董事長很爽快:“這個太好了。香港人在大陸率先設立教育基金的,就是我的父親,周總理還表揚過他。現在您要設人才培養基金,我當然願意支持,出100萬好不好?”

“當然好。”黎介壽本來就沒有想到會有患者來讚助,現在王董事長一下子給了這麼多,他還能說不行嗎?他感激地說:“謝謝您的支持!”事後,黎介壽把這件事向醫院領導作了彙報,醫院領導也很支持他。

黎磊石總是替病人著想,在治療費用上能省則省。他始終認為,能讓病人花最少的錢治好病,是醫生踐行醫德醫風的具體體現。麵對醫療係統有些醫生給病人開高價藥、亂檢查的現象,他十分痛心。

他經常提醒身邊的醫務人員:“君子愛財,但要取之有道。收‘紅包’、拿‘回扣’,無異於讓病人雪上加霜,屋漏遭雨,於心何忍?”

腎髒病研究所39病區的住院條件是全院最好的,床位收費也是最高的,但住過院的病人都說,在這裏享受到了“星級”服務,醫生把每一分錢都用在了“刀刃”上,總體收費比其他同類醫院要低得多。

“要看好病就要送‘紅包’,這樣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這種觀念在很多患者心中根深蒂固。但在腎髒病研究所,所有醫務人員都是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從沒有人收受過患者的“紅包”。

一位新加坡患者住院康複後,對自己在醫院享受到的“星級”服務大為滿意,出院那一天早上,為了表達自己對黎磊石的感激之情,決定送給他一塊金磚。但他知道黎磊石是不會收的,於是,就悄悄地把金磚放進了他的辦公室。黎磊石多方查實,終於查出是這位患者做的“好事”,在病人臨行前退還了這塊金磚。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黎磊石不僅自身醫德高尚,還十分注重科室醫德醫風建設,規範醫護人員的從醫行為。

每當有新的人員到腎髒病研究所工作,接受的第一次教育,就是醫院和研究所有關醫德醫風製度規定的學習,重點內容印發人手一冊。

“醫務人員不收紅包,感謝您的配合支持”、“收送紅包均屬違法,請您愛護醫護人員”……在腎髒病研究所病房的醒目位置,有關廉潔行醫內容的警示牌比比皆是,時時處處提醒醫護人員遵照執行。

研究所率先在醫院推行“十個不準”行醫規範,定下“不準私自外出有償手術、會診,不準開大處方或開單提成”的“鐵律”。醫德醫風考評進入技術職務評審,進入立功受獎評定。多年來,研究所的醫德醫風建設一直走在醫院的前列,被軍區表彰為“醫德醫風建設標兵科室”。

4.絕不輕言放棄

黎介壽、黎磊石為了實現對患者的承諾,永不自滿、永攀高峰、永不言敗。

“人的生命是最可寶貴的,做醫生的不能輕言認命”。他們經常教育醫護人員,患者享有健康的權利,作為醫生,要善待每一個生命,絕不能輕言放棄。

有一次,普通外科收治了一名40多歲的女病人,她患的是膽原性敗血症,醫療護理要求非常高,稍有差錯就會導致死亡。黎介壽帶著年輕的醫生們連續三四天對患者進行觀察治療,每20分鍾打一次針,幾天下來,治療組的人都累得精疲力竭了。

這天晚上,黎介壽對小組的同誌說:“今天晚上可能有轉機,如果患者腳發熱,立即給我打電話。”

淩晨一點多鍾,患者的腳果然發熱了。學生們卻不忍心在這個時間把黎介壽吵醒,但老師吩咐過的話又不能不聽。大家商量後,還是決定給老師打這個電話,同時約定:如果電話鈴響兩聲,沒有人接就掛掉。

結果,電話鈴隻響了一聲,黎介壽就拿起了電話。此時,他還沒有睡,正在查找文獻,研究救治的方案。事後他對人說:患者的病沒有治好,我心裏總是不踏實,睡不香的。

黎介壽學識淵博,醫術精湛,素有“醫學藝術家”的美譽,病人敬重他,學生們也很崇拜他。但他經常說自己是一隻“笨鳥”,是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驅使他不停地思考,不懈地學習、研究和拚搏。

2003年,中央某媒體一位主任記者,患嚴重腸瘺,多方治療無望。國內幾家大醫院的專家都說:“你就認命吧!”被抬到南京總醫院普外研究所時,170公分的個頭,體重隻有35公斤。

“很多專家都已經給我‘判過刑’了,我對治好自己的病信心不大”,病人從牙縫中艱難擠出這句話。

從不“認命”的黎介壽,為他做過一係列檢查後,堅定地告訴他:“你的病可以治,而且一定能治好!”

老院士一句話,讓患者重新看到了生命的曙光。第一次手術後,他的末端回腸出血,可一時找不到出血點,情況十分危急。當天下午,黎介壽再次為他做了血管造影,還是沒有找到。大家連續討論了五六個小時,仍然沒有結果。

那天晚上,黎介壽將病人的相關資料帶回家,反複查看琢磨,直到淩晨,終於在一個細微處找到了出血點。考慮到患者的身體已不允許再次手術,他巧妙地在出血點植入一個氣囊,通過壓迫止血,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了大難題。

經過五個月的精心治療,患者恢複了健康,重新回到了心愛的工作崗位。為報答救命之恩,這名蒙古族患者在黎介壽80壽辰,帶著家人專程從北京趕來,獻上潔白的哈達,深深地鞠躬致謝。

一位20多歲的雲南女孩,由於身患腸疾用藥不當而失聰,家人都叫她“小聾女”。女孩腸瘺十分嚴重,久治不愈,糞便外溢,渾身散發著濃濃的臭氣,家人將其視為累贅,多次欲將其驅出家門。在雲南省婦聯的幫助下,“小聾女”來到南京總醫院普通外科研究所求治。黎介壽為她減免了昂貴的治療費用,並親自為她做手術。

康複出院的頭幾天夜裏,“小聾女”多次在睡夢中笑醒,並大聲喊叫:“我好了,我再也不臭了!”

出院前,黎介壽前來送別。“小聾女”一直笑個不停,反複說著一句話:“黎爺爺,我真不知道該如何感謝您……”她的話語是那麼的樸實。黎介壽無比欣慰,用筆在紙上寫道:“不用謝,這是醫生應該做的。”

黎磊石把“永不自滿、永攀高峰、永不言敗”作為腎髒病研究所的所訓,經常教育學生們,為了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即使隻有1%的希望,也要做100%的努力。

有一個重症患者,同時患有腎衰竭、腸瘺等多種病症,病情非常嚴重,住進醫院時,家人已經有了放棄的念頭,黎磊石知道後,多次鼓勵他的家人要全力救治,不到最後一刻決不能放棄。這天下午,他到鎮江做學術報告。一邊開會,一邊多次打電話回來,詢問患者的病情,在黎磊石的關心下,科裏為患者製訂了詳細的治療計劃,全力投入救治。經過大家的精心治療,這個患者奇跡般地活了過來,後來完全康複。直到現在,這個患者和家屬還對黎磊石深懷感激。

這些年,黎磊石在世界上首創吸附療法,成功治療“脂蛋白腎病”;首次應用持續性血液淨化技術,治療國際上視為險症的“嚴重低鈉血症”;創造了斜角進針快速腎活檢技術……有人說他的這些創造多屬“偶然”,其實,這些“偶然”的背後,是執著的探索與苦苦的追求;這些偶然的源頭,是患者的需要;這些偶然的動力,是對患者深沉的愛。

大愛鑄忠誠,丹心係民生。黎介壽、黎磊石的年齡越來越大,但對患者的感情越來越深。

黎介壽有一個強烈的願望,就是在有生之年,成立一個基金會,救助困難病人。為此,他曾經到處奔走,但因為自然人不具備籌建基金會的資格,這件事成為他的一個遺憾。

有一首歌叫做《向天再借五百年》,黎介壽聽了以後很有感慨。麵對無限熱愛的醫療衛生事業,他深感歲月不饒人,禁不住激情澎湃。“我不想再活500年,隻要能給我20年,我可以為更多患者服務……”

黎磊石74歲那年,被查出惡性腫瘤骨轉移。手術前,他反複對醫生說:“我對手術無顧慮,如果失敗了死在台上也無所謂,但如果活著,一定要讓我能做事。哪怕隻給我八周的時間也行,這樣我就能把研究所的事處理好、交待清楚,也就去而無憾了。人生就像是一支蠟燭,我不奢望自己還能點多久,但追求照得亮一些,我要在有限的生命中釋放出最大的能量,燃燒自己,照亮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