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無垠之愛(2 / 3)

一位患者在門診就診時,被黎磊石診斷出患有嚴重的心肌炎,必須立即住院治療。由於家庭經濟拮據,患者麵露難色,夫婦倆商量了好久,還是選擇回家。

黎磊石對患者說:“你的病情很嚴重,一定要住院治療,如果是因為沒有錢,我個人可以給你墊付住院費。”

“你的同情我們很感激。但天下的病人很多,你救濟得了嗎?病人最需要的,不是經濟上的救濟,隻要醫生認認真真地把病人的病確診,就感激不盡了。”

病人的話讓黎磊石禁不住黯然神傷。此後,他多次用這件事教育身邊的醫務人員:患者最需要的,不是同情的眼淚,而是醫生治病救人的妙方。

黎介壽、黎磊石甘為科學獻身,為病人謀福利,從不計個人榮辱。

北京青年杜誌偉,本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在讀研究生,但風華正茂的他萬萬沒有想到,無情的病魔摧垮了他。由於得了多發性息肉,腹內又長了一個巨大的腫瘤,還有腸瘺,瘤子無法切除,四年了,沒有吃過一口飯。他輾轉全國多家知名醫院,都無法治療。很多醫生惋惜地說:“我們已經盡力了,隻能熬一天算一天了。”

當患者住進南京總醫院普通外科研究所的病房時,已經瘦得不成人形了。小夥子眼含熱淚,拉著黎介壽的手,奄奄一息地說:“黎爺爺,我已經四年沒有吃過飯了,我不奢求生命能有多長,我隻有一個小小的要求,就是能好好地吃兩頓飯……”

黎介壽的眼睛濕潤了。他仔細地檢查後,深知要滿足患者這“小小的要求”有多難!要摘除巨大腫瘤,患者很可能死在手術台上。

有人勸他:“你別冒這個險了!一旦失敗,會影響你的個人聲譽!”但患者的需要就是創新的動力,黎介壽早把個人名利得失置之度外。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實現病人的願望!

也許是上天垂憐這位年輕人,經過反複論證,黎介壽終於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繞過瘤子將兩段完好的腸子接在一起。小杜終於能吃飯了!他滿懷感激地出了院,美美地吃了兩年飯,遊玩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後來,由於腫瘤越長越大,無法救治。臨死前,他對家人說:“是黎爺爺讓我的生命延續了兩年,讓我再次品嚐了飯菜的滋味,讓我真正感受到了親情。雖然我還不到30歲,但我沒有任何遺憾了……”

3.要做有良知的醫生

從醫60多年,黎介壽、黎磊石廉潔行醫,潔身自愛,從不利用手術刀和處方權為自己謀取私利。

“作為一個有良知的醫生,我們不能治好了患者的身體,卻又使患者陷入生活的困境。”兄弟倆有一個共同堅守的從醫理念:任何對於紅包和好處的非分之想,都會在長久的覬覦中,衝淡醫生的責任心,降低醫生的醫術水平。要永遠記住,人類和其他生靈的健康,遠遠比醫生的腰包更重要。

麵對有的醫院醫生給患者開高價藥、亂檢查、收紅包的現象,黎介壽十分痛心。他常對身邊的人說:“不少患者家在農村,條件並不好,有的是借錢來看病的,有的甚至賣掉了家當,如果我們再收他們的紅包,於心何忍?做醫生的,一定要為患者著想,能省的則省,能減的則減,決不能收患者的紅包,發昧良心的財。”

有天晚上,黎介壽吃過飯從家裏來到醫院,路過急診室門口,看到一幫人吵吵嚷嚷的。幹什麼呢?他走過去一看,擔架床上躺著一名十七八歲的小姑娘,已經不省人事。他問一位正在診斷的年輕醫生:“這個病人怎麼了?”年輕的醫生回答道:“是急性化膿性膽管炎。”

這種病如果不立即手術,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他焦急地說:“那還不趕緊手術?”他身邊另一位年輕醫生拽了一下他的衣角,輕輕地對他說:“病人還沒有交住院費。”

黎介壽明白了,原來是錢的問題。難道錢比生命還重要嗎?黎介壽不容置疑地說:“救人要緊,立即手術!”

患者的父親聽到黎介壽關切的話語,哽咽地說:“這是我的女兒。突然發病了,臨時找親朋好友借錢,沒有湊足治療費用。我家裏還養了兩頭豬,等賣掉了一定把錢補上。”

黎介壽說:“不管有沒有錢,我們都會盡力搶救的。”隨後,他走進手術室,親手給這個小姑娘做了手術。

第二天,他召集普通外科的醫務人員開會,對大家說:“我們不是經常講要以人為本嗎?做醫生的,以人為本就是要以病人為本。醫生如果見死不救,以錢為本,就喪失了職業操守。無論什麼時候,在普通外科研究所,決不能出現對不起病人的事!”

說到這裏,黎介壽加重了語氣:“醫生開刀的雙手,就是為托起病人的幸福而存在的。我們做醫生的,在有限的天賦之上,還有無限的天職,如果天職被忽略和遺忘,最終受害的,不僅僅是患者,還有我們自己。”

當今社會,有很多人整天都圍繞著兩樣東西在追求:一個是追求有錢,一個是追求值錢。

有錢和值錢是兩個概念。有錢的人不一定值錢。值錢是個人價值觀的體現。不斷追求高尚的過程,就是讓自己不斷值錢的過程。黎介壽就是後一種人。

在他眼裏,錢不重要,醫德最重要。黎介壽一直希望自己做一個良醫,良醫首先要有良心,沒有良心就談不上做良醫。這些年,很多被他挽救了生命的人都想感謝他,有的給他送紅包,有的給他送禮物,但他從來沒有收過患者一分錢、一件值錢的禮物。

一位多年來飽受腸瘺折磨的患者經他治愈後,執意要送一條金項鏈表達感激之情。遭到謝絕後,他就將金項鏈悄悄放在黎介壽的辦公桌上。等黎介壽發現時,病人已坐上了返回老家的火車。他立即查明患者的家庭住址,讓一名出差的學生中途下車,專程到病人家,退還了金項鏈。

但他也有“破例”的時候。2003年7月,“無腸農婦”馬秀蘭,在“新聞聯播”中看到南京總醫院全軍普通外科研究所開展小腸移植手術的消息後,帶著女兒丈夫賣破爛攢下的一千多元錢從黑龍江趕來,找到黎介壽,迫切要求為她進行小腸移植。三個月後,馬秀蘭終於實現了換腸的願望。

無腸農婦馬秀蘭向黎介壽敬獻親手縫製的鞋墊臨出院前,馬秀蘭一整宿沒有睡,連夜給黎介壽精心繡製了一雙鞋墊,上麵繡著一對燃燒的紅燭,一針一線飽含了感激之情。

“我該怎麼報答您的大恩大德呢?您要是不嫌棄,這雙鞋墊就送給您吧!”握住黎介壽的手,馬秀蘭泣不成聲。

黎介壽高興地收下了。在他看來,這不是一雙普通的鞋墊,墊上它,就會時刻記起患者那份樸實的感情,腳底板就會踏實,腰杆子才不會彎!

還有一次,黎介壽不僅收了錢,還收了100萬元。

這天,他突然接到一個上海來的電話,對方對他說:“我是上海華東醫院的外科主任,我很早就從《腸外瘺》雜誌上知道了您,也很仰慕您。我有個同學的丈夫是香港人,患嚴重腸瘺,想請您醫治。”

黎介壽客氣地說:“請他來吧。”

為慎重起見,這位外科主任又來到南京總醫院,當麵與黎介壽進行了交流,臨走時還把黎介壽撰寫的《腸外瘺》一書帶走了,說是給病人看看。

幾天後,患者來了,是由三個醫生護送來的。患者王某是香港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患直腸癌並發症,在香港醫院做了手術,因腸粘連分不開,切掉了一斷腸子,隻剩下一截80公分長的短腸,形成了肛門瘺。後來又去了美國和加拿大,都沒有治好。為了日常護理,他請了三個私人醫生,一個內科醫生管吃藥,一個外科醫生管換藥,還有一個醫生管大便造口的護理,身上整天背著一個屎袋子。

這個病把王董事長折磨得太苦了,十年間沒有出過家門。黎介壽一看,就知道病人的問題出在什麼地方,給他量身定製了一套治療方案,一個月有了效果,二個月有了明顯效果,三個月就好了。

王董事長做夢都沒有想到,他的病還能治好,那幾天,他不知有多高興。當黎介壽出現在他病床前時,他對黎介壽說:“您的醫術太讓我欽佩了。我想表達一下對您的敬意。您不用擔心,我的公司效益還不錯。”

黎介壽聽出來了,王董事長要表達心意,也就是說要送他一點什麼東西。別說醫院有規定,就是沒有,他也不會要。他說:“我給您看病,是一個醫生應盡的職責,天經地義,用不著謝的。”

《聖經》上說“富人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王董事長信奉基督教,從來都不吝嗇錢,更何況有人治好了他的病,不表達一下心意,似乎將來就更進不了天堂。他誠懇地對黎介壽說:“我知道,您有自己的職業操守,個人是不會接受我的贈予,如果可以的話,我可不可以為你們醫院做點事?”

這句話一下子提醒了黎介壽,他忽然想到了自己正在籌劃設立人才培養基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