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空氣的形成
人類和其他生物一刻也離不開空氣,地球上有空氣才會有生機和活力,否則我們這個星球也和其他星球一樣荒涼。
地球形成之初隻是一團疏鬆的物質,沒有地殼。當時不但地球表麵上有一些空氣,地球的裏麵也有空氣,不過那些都是原始空氣,含氮氣特別多,約占90%,此外還有不少水汽、甲烷和氨氣等,幾乎沒有氧氣、二氧化碳。
幾億年過去了,地球慢慢冷卻下來,表麵上凝結出地殼,火山開始不斷噴發,把地殼裏麵儲存的各種氣體噴射出來,這些氣體被地球的引力吸住,包在地球的外麵形成大氣層。
噴出的水汽在空中遇冷變成雲,接著一直下了幾千萬年的雨,地球上出現了海洋,一部分水汽在陽光的照射下分解成氫和氧,氧和碳結合生成二氧化碳,但是氧氣還是不多。
後來,地球上出現了植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放出大量的氧氣,這樣地球上才出現了動物。現在地球上的氧氣占空氣總量的21%,我們和動物呼吸的就是氧氣。天空的空氣不是沒有顏色嗎?那為什麼晴朗的天空卻是藍色的,是不是在高空中有藍色的氣體呢?
不是的。在晴朗的天氣中,空氣中會有許多微小的塵埃、水滴、冰晶等物質,當太陽光通過空氣時,太陽光中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黃光都能穿透大氣層,直接射到地麵,而波長較短的藍、紫等色光很容易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阻擋,從而使光線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現出蔚藍色。
實際上,發生散射的藍光隻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沒有遇到微粒的藍光、紫光還是直接射到了地球上。當大雨過後,你是否注意過天會更藍,越是晴朗的天氣,天越藍,就是因為在這樣的天氣裏,空氣中的塵粒、小滴、冰晶的數量會很多。
拓展閱讀
20世紀80年代初,科學家發現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出現了巨大的“空洞”,美國科學院的一份報告顯示,全世界如果繼續以目前的速度使用化學品,至21世紀臭氧將消失16.5%,而臭氧層被破壞10%,皮膚癌患者就會增加20%。
地球自身的轉動
在晴朗無月的夜晚,抬頭遙望,總會看到密密麻麻的星星綴滿夜空,好像眨著無數雙眼睛。
如果乘坐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到宇宙中去旅行,就會發現,在你的四周都是滿天星鬥,那麼星星為什麼不會掉下來呢?
因為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有一種互相吸引的力量,叫做萬有引力。宇宙中不同方向的萬有引力是平衡的,所以地球、太陽和其他星星才能沿著各自的軌道運行,誰也不會把誰吸引過去。
我們看到拋出去的東西又落回到地球上來,知道了地球有吸引力。其實,其他的星星也都有吸引力,而且因為很多星星的質量都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它們的吸引力也比地球大得多。
如果它們突然跑到地球附近,那就不是星星掉到地球上,而是地球被星星吸引過去了。
地球在宇宙中為什麼不會橫衝直撞,而且還是繞著固定的軌跡轉動呢?
地球之所以這樣循規蹈矩,而不在宇宙中到處闖蕩,是因為牽製它的神奇力量也是“萬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