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1 / 2)

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農曆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俗話說“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年都有12個月,每月的農曆十五,月亮都要圓一次。可是,為什麼月到中秋分外明呢?

天文專家解釋說,月亮到了農曆八月十五這天顯得格外明亮,是秋天特有的清爽氣候所形成的。冬、春兩季風沙比較大,氣候幹燥;夏季多雨,空氣中有大量的水汽。這些情況都會使月光通過大氣時變得暗淡。而秋季多晴朗天氣,秋風較弱,大氣中的水汽和塵沙較其他季節少,月光通過大氣時受空氣中的塵沙和水汽折射少,自然要比其他季節明亮得多。從氣象學觀點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每當這個時候,北方吹來的幹冷氣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上空的暖濕空氣向南退去,天空中雲霧減少了。

同時,太陽傾斜度漸漸變大,地麵得到太陽光熱逐漸減少,氣溫一天比一天低,幹燥、寒冷的冬季風使水汽降低,空氣透明,因而秋高氣爽,夜空如洗,月亮分外皎潔,使人產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覺。

當然這也是相對的,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月亮也不一定隻有在中秋才分外明。因為月亮是反射太陽光才亮的,故在地球上看來,月光的強弱既與地球看到月亮反光麵大小有關,又與月亮距地球遠近及月亮離太陽遠近有關。

當月亮反射太陽光的月麵最大且近似於正圓形,這時,月光應是最明亮的,一般在農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甚至十七。同時,月亮繞地球旋轉軌道是橢圓形的,近地點也不一定是每月十五。另外,地球繞太陽旋轉軌道也是橢圓的,近日點一般都在農曆十一、十二月,不在八月。

由此可見,“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說法也是相對而言的,它包含著人們的某種寄托和情思。

拓展閱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有3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曆八月十五在農曆八月中旬,所以稱為“中秋”。

月亮表麵的明暗

在發明望遠鏡之前,古代的人們隻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潔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麵有明有暗,形狀奇特,於是人們就編出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美麗神話。

我們用肉眼也可看出月亮表麵上有著不同的明暗區域。暗的地方常像一個人的麵孔,尤其是“鼻子”與“眼睛”更加明顯。這就是所謂的“月中人”了。那有人就要問了,為什麼月亮表麵有的地方明有的地方暗呢?

當初,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希望用他那簡單的望遠鏡看清楚月麵上的那些明暗部分究竟是什麼,可是他隻能看清楚亮的部分是月亮上的高地和高山,暗的部分究竟是什麼卻無法看清。

其實暗的部分就是低窪而廣闊的大平原,而不是伽利略所說的“海”。因為月亮上沒有水,所以月亮上是沒有真正的海的。不過,現在還一直沿用“月海”這個並不確切的名字。所謂的月海,是指月球月麵上比較低窪的平原,用肉眼遙望月球有些黑暗色斑塊,這些大麵積的陰暗區就叫做月海。

現在已正式命名的月海有20多個,除東海、智海和莫斯科海等少數幾個海在月亮的背麵之外,絕大多數都在正麵,如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