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周期彗星(1 / 2)

常見的周期彗星

哈雷彗星

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因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1656~1742)首先測定其軌道並成功預言回歸時間而得名。有最先和最完備的哈雷彗星記錄的是我國,據科學家考證:自公元前240年至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哈雷彗星的軌道周期為76年至79年,下次過近日點的時間為2061年7月28日。

恩克彗星

是亮度較微弱、出現次數最多的一顆彗星。最早發現於1786年1月17日,直至1818年11月26日又發現後才由法國天文學家恩克計算出軌道,周期為3.3年,並且預言1822年5月24日再回到近日點。

比拉彗星

是一顆已消失的短周期彗星,它以一位奧地利業餘天文學家來命名。1772年,法國天文學家梅西爾首度發現該彗星。到1826年2月,彗星通過近日點,由奧地利人比拉再度發現,並且計算出軌道及其公轉周期6.6年。

這是第三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1846年分裂為彗核和彗發兩部分。1852年雙雙返回,卻相差240萬千米,形狀和大小沒有太大變化,由此形成了兩顆彗星。比拉彗星雖然沒有哈雷彗星那樣有名,但是它也是一顆比較特殊的彗星。它是彗星中分裂最顯著的,它變化多端,被人稱為“神出鬼沒”的彗星。

法葉彗星

為一顆周期彗星,由法葉於1843年11月25日在法國巴黎皇家天文台發現。1844年經過天文學家的計算後,確定法葉彗星為短周期彗星。1999年5月6日回歸時,彗星最大亮度達到13星等。2006年11月15日法葉彗星再度回歸,最大亮度約為8星等。下次將在2014年5月29日回歸。

科胡特克彗星

是由捷克天文學家科胡特克於1973年3月7日發現的。科胡特克彗星的軌道為雙曲線。它被科學家認為可能是世紀大彗星,因為它是一個奧爾特雲天體,並被推斷是首次接近太陽。這是繼1965年池穀·關大彗星後又一顆明亮的大彗星,其最大亮度曾達到了-2星等或-3星等。但是後來發現,這顆彗星並不如預期中的明亮,經過仔細研究後,天文學家才發現科胡特克彗星隻是一個古柏帶天體,所以無法達到預期的亮度。

塔特爾彗星

是一顆周期彗星,回歸周期為13.6年。2007年12月初,北半球的觀測者在北極星附近看到了這顆彗星。2008年1月2日掠過地球,一個月後南半球觀測者也看到了它。塔特爾彗星是12月下旬小熊座流星雨的母彗星。塔特爾彗星被確認為第八顆周期彗星,所以,它現在被指定為“8P/塔特爾”。“8P/塔特爾”彗星的近日點距離將其置於地球軌道之外,相距1536萬千米。

紫金山2號彗星

是太陽係的一顆短周期彗星,軌道周期為6.8年。1965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學家發現兩顆新周期彗星,分別命名為紫金山1號彗星和紫金山2號彗星。這是我國最早發現並獲命名的兩顆彗星。

楊彗星

是一顆周期彗星,它是由香港業餘天文學家楊光宇於2002年3月發現的。2008年10月,該彗星通過近日點。通過計算,它於2011年接近木星,其軌道會因攝動而改變,因此預計它會於2017年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