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認為,由於月球不存在大氣,月麵會受到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等全部太陽輻射的猛烈襲擊,這時,月麵的某些地方有可能被激發而發光,麵積也可能比較大。
他們明確提出,開普勒環形山這兩次發光現象的根源在於太陽麵上出現了耀斑。11月1日那天,太陽上出現了兩次規模不算大的小耀斑,它們的時間間隔與開普勒環形山的兩次紅色發光現象的時間間隔基本一致。
兩位英國科學家的觀點沒有得到廣泛支持。如果他們把月麵輝光現象與太陽耀斑聯係在一起的解釋是正確的話,那麼,月球發光現象也該有周期性,而且在太陽活動極大,耀斑出現較多的那些年份裏,紅斑現象也應該出現得更多、更頻繁。觀測表明,這樣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
亮點位置
1969年7月,美國首次登月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在到達月球附近和環繞月球飛行時,曾經根據預定計劃,對月麵上最亮的這片阿利斯塔克環形山地區進行了觀測。
觀測表明,這座著名環形山的直徑約37公裏,山壁陡峭而結構複雜,底部粗糙而崎嶇。
飛船指令長阿姆斯特朗是從環形山的北麵進行俯視的,他向地麵指揮中心報告說:“環形山附近某個地方顯然比其周圍地區要明亮得多,那裏像是存在著某種熒光那樣的東西。”
遺憾的是,由於條件限製,宇航員們沒有對所觀測到的現象作進一步的解釋。
1985年5月23日,希臘的一位學者利用折射望遠鏡連續拍攝的7張月球照片中,有一張照片上出現了一個事先沒有預料到的清晰的亮點。經過核查,亮點位於月球明暗界線附近的環形山地區。
他認為由於月麵沒有大氣,被太陽照亮的月麵部分的溫度與沒有被太陽照亮部分的溫度相差懸殊。
當太陽從月麵上某個地區出現時,也就是從那些正好處在明暗界線附近的地區日出時,一下子從黑夜變為白天的那部分月麵溫度迅速升高,從零下100多攝氏度升至100多攝氏度。
強烈而迅速的溫度變化使得月球岩石脹裂開來,被封閉在岩石下麵的氣體突然衝到月麵,迅速膨脹,產生了明亮而短暫的發光現象。
美國一位通訊工程師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他曾檢測過一些從月球上采集回來的月球岩石標本,發現岩石中含有像氦和氬之類的揮發性氣體。
他認為,月岩熱破裂時釋放出來的電子能,完全有可能把揮發性氣體點燃,引起短暫的閃光現象。
他還表示,他的設想並非毫無根據。
據說,月球岩石在地麵實驗室裏進行人工斷裂時,確實曾放出過小火花。
過去也確實多次有人在月球明暗界線附近,發現過這類短暫的發光現象。
但是,在得不到陽光的月球陰暗部分,也曾觀測到過這種閃閃發光現象。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無論是前蘇聯科學家、英國科學家,還是希臘學者、美國通訊工程師,他們的解釋雖然都各有道理,但均未得到普遍認可,因此,月球為什麼能發出輝光,至今仍是個謎。
拓展閱讀
阿爾芬斯環形山位於月球中部,風暴洋東岸,直徑約120公裏,環壁高2730米,緊挨在托勒密環形山的南側。環形山的底部有中央丘,右邊有兩條像月溪似的裂縫。阿爾芬斯環形山是以西班牙一位熱愛天文學的國王阿爾芬斯的名字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