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當潮濕的海洋空氣在早晨升起後遇到進入內陸的海風,空氣因此冷卻凝結形成一條管狀的雲彩,這就是晨暮之光。因海風進入內陸的次數不同,形成管狀雲彩的個數也不同。
貝母雲
在較高的緯度地區,在距地麵20000米至30000米的平流層內,有時可見到一種很高的雲,叫貝母雲,也叫珍珠雲。它出現的地方一般都在南北向山脈的背風方,外形呈明顯的波狀或莢狀,可見多由空氣波動而成,可維持數天。
在白天,它看上去像薄卷雲,但在日出日落時,它有蚌殼內部那種光澤,非常明亮,並以光譜中所有的顏色接連轉變。貝母雲的色彩有時十分鮮豔,以致地麵雪層也被照映成為彩色的。這種彩色是由雲中粒子的衍射產生的,這些粒子十分均勻而微小,直徑為2微米至3微米。但這些質點究竟是塵埃還是水汽凝結物,尚無定論。
珠母雲
澳大利亞氣象學家說,澳大利亞位於南極洲的莫森科考站上空最近形成了一塊極為罕見的珠母雲。這塊雲團形成於2011年7月25日,當時雲層處的大氣溫度極低。
珠母雲隻在處於冬季的極地地區出現,其形成條件包括大氣氣溫降到零下80攝氏度以下。根據一個天氣探測氣球獲得的數據,這次珠母雲現象出現時,當時的大氣氣溫為零下87攝氏度。
珠母雲通常形成於極地地區上空,位於距離地麵超過10000米的平流層。日落時分,霞光穿過雲層,折射出五彩斑斕的顏色,使這塊雲彩猶如產珍珠的貝殼一般,場麵十分壯觀。
“令人稱奇的是,這一高度的風速接近每小時230千米。”貝克說。澳大利亞的南極氣象專家安德魯·克勒科茨克說,珠母雲雖然罕見,但它可能會造成長遠影響。
“這些雲團並非隻是奇觀而已,”克勒科茨克說,“它們反映出大氣層中的極端情形,並可能引起導致臭氧層破壞的化學改變。”
珠母雲以前叫貝母雲。多出現在高緯地區離地20000米至30000米的高空,厚約2000米至3000米,挪威和阿拉斯加常見。雲體具有珍珠般光澤,透光如卷雲。它又伴有較淡的紫、藍、紅、黃等近乎同心排列的光弧,猶如陽光下貝殼閃耀的色帶,鮮豔奪目、十分養眼。
在高緯平流層底,大氣溫度約為零下53攝氏度,向上溫度增加,因而在平流層下部自20000米至30000米向上,逆溫有加強的趨勢,有利於大氣凝結核的聚集。若該處同時有充分的水汽,凝華成珠母雲是可能的。但是,那裏的水汽從何而來?尚待研究。
拓展閱讀
人們有時會在天空中發現詭異的雲團,被稱作穿洞雲,形狀猶如科幻大片《獨立日》中外星飛船入侵地球時的場景,這種現象數十年來令科學家們困惑不已。2010年美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團:飛機可以在雲團中形成穿洞雲,還令其產生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