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氣象奇觀(1 / 2)

各地氣象奇觀

竹椅子散架之謎

我國南方盛產竹子。北方用木頭做原料的生活用品,在南方幾乎都可以用竹子代替,一般家庭裏常見的就有竹桌、竹椅、竹凳、竹茶幾、竹躺椅等。

用竹子製作的這些日用品,堅固、美觀、實用,價錢也便宜。就拿竹椅子來說吧,既結實又光滑,夏天坐在上麵還感到涼絲絲的,挺舒服。去南方旅行或探親的北方人,有時會帶回幾件竹製用品。

可是回到北方不久,尤其是到了春季,這些竹製品就變樣了:竹片間出現了大縫,竹針掉出來,坐到竹椅子上搖搖晃晃,“嘎吱嘎吱”響,時間一長,竹製品就散架不能用了。不但竹製品是這樣,從南方運到北方的一些木器家具,也會開裂變形。

原來,這是濕度不同造成的。我國各地不但溫度不同,降雨量不同,而且空氣的濕度也大不相同。我國南方陰雨天多,雨量大,湖塘密布,河流縱橫,田野裏多是水稻田,而且溫度比較高,所以空氣中水汽的含量大,濕度也就大。竹、木材料中水分的含量相應的也會高一些,在自然條件下製作的家具裏也就含有較多的水分。

北方地區降雨少,田野裏水麵也少,空氣濕度本來就低。到了春季,紅日高照,氣溫急劇升高,蒸發量非常大,可是又幹旱少雨,所以空氣十分幹燥。從南方運來的竹木家具,由於裏麵所含水分的散失,就會收縮變形,要麼開裂,要麼就散架不能用了。

冰雪蓋成的房屋

格陵蘭島和加拿大北部的因紐特人用長刀把密實的雪切成一塊塊寬大厚實的雪磚,用雪磚在地基上砌成直徑約3米的圓形基礎。人站到裏麵用磚層層向上砌,當砌到兩三層時,一側開一個門供臨時出入。每砌一層就往裏縮小一點,砌到頂上時就隻剩一個小洞,最後用雪磚堵住小洞,磚與磚之間的小縫隙用碎雪封密。為了不讓室內與外界完全隔絕,他們再挖一條地下通道便可自由進出。

那麼,雪屋內是否跟冰窖一樣寒冷呢?人在裏麵會不會凍成冰棍呢?當然不會。屋內要比外麵暖和得多。因為雪屋是全封閉的,嚴密得連縫隙也沒有,外麵的冷空氣無法鑽到裏麵去。雪的傳熱性又很差,0.2米厚的雪磚是很好的隔熱材料,使雪屋裏的熱量不易散發出去。

當旅行者被寒風凍得四肢麻木時,隻要一踏進雪屋,就會倍感溫暖。有的還在雪屋中央燃起篝火,那更是溫暖如春。若在旁邊鋪上北極熊皮,一家老少圍坐在那談笑、喝茶,真像是坐在水晶宮裏,那更是別有一番情趣。又因為室外的氣溫在零下幾十度,因而,即便燒著篝火,雪屋也不會化掉。

槍聲響風雨來

1978年6月的一天上午,有人到雲南省碧羅山采集動物標本,11時許,晴空萬裏,驕陽似火,忽然發現樹叢中跑出來一隻鹿,那人迅速舉起獵槍向鹿射擊,鹿應聲倒地。

三四分鍾以後,整個半山腰大霧彌漫,稍後便天昏地暗,狂風呼嘯,接著下起了傾盆大雨。之後,又出現了兩次槍聲之後,隨後大霧、大風相繼襲來,緊接著又是一陣傾盆大雨。為什麼呢?

其實在碧羅山所以能出現“呼風喚雨”的現象,是與當地的地形和氣候條件有關。

六七月,正是碧羅山的濕季,空氣又濕又熱,這些濕熱的空氣都積存在湖畔的山穀裏。可是山頂上卻是冰雪封山,空氣又幹又冷。平時,這裏濕熱空氣與幹冷空氣都各自相安無事,可是槍聲一響,聲波回蕩在山穀間,來回振蕩的聲波把濕熱和幹冷空氣攪動起來,兩種不同性質的氣團攪和在一起,就變成濃黑翻滾的雲層,然後是刮風,緊接著便是一陣滂沱大雨。

隔岸觀雨

在我國江南水鄉有一個很特殊的村莊。這個村莊的南麵和北麵都有一條河流。一到午後,在村莊周圍附近便出現雷鳴電閃,緊接著便下起傾盆大雨。這時,人們都走出家門,站在門外隔河觀雨,而他們從不擔心這雷雨會淋到他們自己頭上來。

其實這是一種冷湖效應。盛夏,由於地貌不同,空氣受熱程度有明顯差異。太陽光到達裸露的地麵後,非常容易被反射到大氣中,使近地層上的空氣溫度很快升高,成為一個熱源;當太陽光到達江湖與河流水麵後,一部分日光透射到水中,而反射到空中的熱量較少,成為一個冷源。這種由於水麵而產生的效應就是冷湖效應。

熱雷雨的產生,是由於低層暖濕氣流不斷上升所致。在陸地上,有些地方溫度較高,可以連續不斷地提供水氣和上升氣流,又因受低空氣流的影響,熱雷雨總是向一定的方向移動。

當雷雨雲移到江湖河流水麵上空時,遇到的是冷源,在冷湖效應作用下,空氣下沉,雷雨雲得不到上升的支撐力和水汽的輸送,便立即減弱甚至停止。

村莊由於南北瀕臨水麵,河對岸上空的雷雨因為受到冷湖效應的影響,因此雷雨就不能移到村莊上空,人們就隻能隔河觀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