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氣象趣聞
德軍大戰北極“飛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化裝後赴北極冰川海口建立氣象探測網。當他們登上北極冰川時,發現有數百隻會飛的“北極熊”鋪天蓋地地向他們襲來。在驚慌之中,他們急忙開槍向“北極熊”射擊。經一小時激戰,“飛熊”突然間被消滅。他們走到前方一看,奇觀!怎麼遍地都是海鷗的屍體呢?“飛熊”哪裏去了?
後來氣象專家分析,這是在他們登陸之時,有一股密度較小的暖氣流進入上空,上下空氣密度差異較大,出現了海鷗變“飛熊”的視覺影像。開槍射擊後,火藥的硝煙彌漫攪亂了上下層空氣,因而“飛熊”又變成海鷗。
海市蜃樓嚇壞法軍
1798年,拿破侖率領30000法軍進攻埃及。
有一天,一支侵略埃及的法軍在進行途中,突然看到前麵有一片模糊的湖山景色,景物倒懸在空中,不一會兒,湖泊又消失得無影無蹤,隨之他們又看到草葉變成棕櫚樹叢。這種變幻莫測的影像使法軍十分驚慌,不知所措。士兵們個個被嚇得跪地禱告,祈求蒼天保佑他們平安無事。
原來,這變幻莫測的影像,是當今人們已經很熟悉的海市蜃樓現象。而在古代無法解釋的氣象現象,令當時的法國軍隊以為災難降臨,是上帝在懲罰他們。
風向突變毒氣害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5年4月22日,德軍通過事先周密的氣象觀測與分析,利用吹向聯軍的微風天氣,據稱當時風速為每秒2米至5米,在位於佛蘭德的伊普爾陣地施放毒氣,致使聯軍紛紛潰退。
但在稍後5個月的一天,德軍因為前次得勝,想故技重演,向法國香檳地區的前沿陣地施放毒氣,當毒氣施放之後,天有不測風雲,風向卻突然發生了變化,大風吹向德軍陣地,結果德軍傷亡慘重。
溽暑氣候滅日軍五萬
我國的滇西、滇南熱帶山林,空氣潮濕。新中國成立前是出名的煙瘴之地,其中以怒江、瀾滄江、元江等地河穀瘴氣最多。明代雲南著名文學家楊升庵有詩為證:“潞江八彎瘴氣多,啞瘴須臾無救藥。”
所謂瘴氣者,即是熱帶山林溽暑鬱蒸的潮濕空氣,每年4月至10月為雨季,溫高濕重,瘴氣尤為盛行,而“瘴氣傷人”的慘狀最可怕。同時濕熱的氣候條件又極利於蚊蠅孳生及多種病菌的傳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10萬兵力從緬甸進入我國雲南,結果宛如一群惡魔陷進一片無法逃脫的瘴氣死亡之海,致使50000日軍不戰而亡。
自誘雪崩雙方損兵
1916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奧地利兩軍為爭奪戰略要地阿爾卑斯山脈的杜魯米達山,雙方各陳兵數十萬人。決戰期間,當地突然連降3天大雪,並伴有8級以上的大風,山上積雪不斷增厚,尤其是陡坡中的積雪更多。雙方麵對積雪不約而同地想到可利用雪崩置對方於死地,各自指揮官立即下令調轉炮口,向對方雪峰狂轟。
結果是隻聽見山崩地裂般“轟隆”聲不斷,雪峰潰塌了,似泥石流般的冰雪“洪流”傾瀉而下。結果這場人為製造的大雪崩,持續了48小時,致使雙方死亡18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