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前蘇聯曾向火星發射探測器,但探測器利用大型降落傘著陸後,就與地麵失去了聯係。科學家分析,這可能是降落傘在降落時遇上了火星大風暴,狂風使探測器撞上巨石毀壞。
美國吸取了這種教訓,通過雷達對火星表麵的掃描,選擇了一處叫“克裏寒”的平原,然後向探測器發出登陸指令,登陸艙接到指令,首先順利地放下外麵的除冰防護罩,展開降落傘,點燃3具減速火箭,緩慢地降落在火星平原上,然後向地球傳回第一批火星表麵照片。
無線電波途經3億多千米,曆時20分鍾才傳到地麵,從此人類看清了火星的真麵目。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有超過30個探測器到達過火星。這些探測器對火星進行了詳細地考察,並向地球發回了大量數據。當然,在火星探測過程中也充滿了坎坷,大約有2/3的探測器,特別是早期發射的探測器,都沒有能夠成功地完成它們的使命。
拓展閱讀
1971年,美國的“水手9號”宇宙飛船飛向火星,從拍攝的照片看,火星是一片赤紅色的不毛之地。火星大氣隻有少量的水蒸氣,如果這些水蒸氣全部化成水的話,隻能覆蓋火星表麵0.01毫米。
火星上存在生命
很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火星上是否擁有生命。根據目前我們所掌握的知識來看,火星上是有希望存在生命的。
火星探測器“水手9號”從火星上方1600千米的位置上,對火星的所有區域進行觀察,並沒有發現有生命跡象。但是,用同樣的方法,在同樣的高度向地球觀察,也沒有發現地球上有生命跡象。這就表明火星上不一定就沒有生命。
火星上的大氣非常稀薄,隻有地球上大氣密度的1%,而且,它的成分幾乎都是二氧化碳。還有,火星距離太陽的距離是地球的一倍半,那裏的溫度會像地球南極洲地區夜間的溫度那樣低,而在它的兩極地帶,低溫會使二氧化碳凍結成為固體。
如果沒有更好的保護措施,人類是無法在這樣的環境裏生存的。不光是人類,就連地球上的任何動物都無法生存。這是不是就意味著火星上不存在能適應火星條件的高級生命形態呢?應該說,存在的機會很小,但不能說絕對沒有。
像地衣一類的植物和細菌類的微生物,它們存在的機會就要大得多,或許,火星上的環境對它們來說還是相當不錯的。
火星上有豐富的二氧化碳,肯定還含有水分。有了這些東西,生命就能夠形成。既然地球上有某些十分簡單的生命形態可以在類似火星的條件下繼續生存下去,那麼,從一開始就適應於火星條件的生命形態,就更應當如此了。
“水手9號”所拍攝的照片表明,火星上的條件不一定總像目前那樣嚴酷:火星上有火山地帶,有一座大火山叫尼克斯·奧林匹亞,這座山的直徑比地球上的任何一座火山都要大。這表明火星從地質學上說是一個活躍的世界,它正處在變化之中。
火星上有一些曲折的線條,人們都覺得這些東西看起來像是河道。有的天文學家甚至認為,這些線條的外表就能說明,不久以前,這裏有水流過。
可能火星會交替著經曆兩種狀態。一種是漫長的冬天,這時候,大部分大氣都凍結了,隻剩下極其稀薄的一點兒;另一種是漫長的夏季,這時候,全部大氣都將化為氣體,大氣層會跟地球的一樣稠密。也許,火星上的生命目前正在火星的土壤裏休眠,一到長夏來臨,大氣濃厚起來,水也流動起來時,那裏的生命就會欣欣向榮地生長起來。
拓展閱讀
在火星的低壓下,水無法以液態存在,隻在低海拔區可短暫存在。而冰倒是很多,如兩極冰冠就包含大量的冰。2007年3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就聲稱,南極冠的冰假如全部融化,可覆蓋整個星球達11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