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遜麵臨著大選之年,他必須在戰爭升級或是近乎撤退之間作出抉擇。他召來了接管五角大樓的人——新任命的國防部長克拉克·克利福德,他並非職業政治家,而是一個倔強的企業律師,由他組成特別工作組,對美國的選擇做徹底的評估。克利福德11人委員會的考查結果,進一步證實了麥克納馬拉的觀點:“美國在春季攻勢中的勝利,並不令人鼓舞,與其說是軍事上的勝利,倒不如說是火力上的勝利。”
克利福德詢問過指揮作戰的將軍和進入叢林中作戰的別動隊的隊長們,其中一位受過兩次傷的原來威斯特莫蘭司令部的參謀威廉·安德森少校,他舉出種種理由,敦促美國政府早日結束這場戰爭。……
看到這裏我非常驚奇,這麼說,從克萊基地到昆嵩的公路上被黎文英的遊擊隊“炸死”的那個安德森還活著?這個丟失了背囊和《戰地手記》的家夥怎麼活了下來的?而且還成了少校!或許是另一個安德森吧?可是,他的情緒卻是一致的!我懷著奇異的心情繼續看下去:
安德森少校主張美國回到孤立主義去,把美國建設成偉大的社會。按照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法則製定國策。這個費城聲望顯赫的律師的兒子,這個從事特種戰爭研究的參謀人員,這個親曆叢林戰爭的別動隊長的許多真知灼見,不但得到了克利福德的尊重,而且得到了他的讚賞。
這個安德森就是寫《戰地手記》的安德森,已是確定無疑了。由此,我產生了一個強烈的願望,我將在最大可能查閱到的國際史料範圍內,跟隨它的行蹤,他,還有他的妻子康妮,這兩個到過越戰前線的人,不能沒有聲息。
克利福德回到華盛頓,向約翰遜總統報告了他調查研究後的看法,他說:“在我看來,美國必須采取的一項行動計劃就是撤出越南。美國是真正的失敗者。”這個結論使約翰遜非常痛苦。從感情上幾乎無法接受。
約翰遜又召見了9名已經退休的總統顧問,要從這些國防部專家們那裏聽到沒有偏見的判斷。並安排他們在一塊兒共進非正式的午餐和晚餐,以便在比較隨意的氣氛中進行。這些顧問們在經過仔細斟酌後,一致認為:不應繼續增派軍隊,應該尋求和平談判,這使約翰遜感到驚訝,因為這些顧問們過去曾對打贏這場戰爭具有充分的信心。
克利福德向總統提供了當時美軍的傷亡數字:戰死者為19000人,受傷者為11500人(是最後傷亡人數的40%),越南共和軍死亡人數為57000人(是最後死亡人數的1/5);這裏沒有計算其他盟國的傷亡數字(據越戰結束時統計:韓國為4407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為469人,泰國為350人,共為5200人,因為數字不大,被忽略了)。盡管如此,威斯特莫蘭將軍總以勝利者自居,他說:“敵人在春季攻勢被粉碎後,退到國界之外去舔傷口,這是軍事上的巨大成功,如果繼續過境追擊,可以把越共擊潰。”然而,約翰遜總統卻決定由克賴頓·威廉·艾布拉姆斯代替了他。威斯特莫蘭為此心存憾恨,他沮喪地說:“春季攻勢的勝利本來應該是成功的轉折點,現在卻成了失敗的轉折點。”
可是,克利福德高級谘詢小組的意見並不一致,反對戰爭升級的一派主要由國防部文職人員構成,得到中央情報局所作情報估計的支持,克利福德一派起草的備忘錄明確地指出:“美國目前的戰略不可能成功地消耗掉敵方的兵力,或瓦解其戰爭意誌,即使再增加20萬美軍也不能達到目的。繼續升級給美國政府造成的困難將遠甚於北越。……它將大大加強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和不滿情緒,激起國內的巨大危機和風險。”備忘錄主張越南戰爭越南化,要西貢政府軍承擔作戰任務,並改變“搜剿和消耗”的戰略,以保護人口密集地區的安全作為主要軍事任務。……戰略目的應由奪取軍事勝利改為談判解決,讓越南人民自由決定其政治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