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備忘錄必然受到另一派的反對,這個主張,無異於葬送了南越,而且大大損害了美國在世界上的可信任性和領導地位。備忘錄含著致命的弊端。太平洋美軍總司令格蘭特·夏普警告說:備忘錄導致的結果是嚴重的,那將使美國陷入無休止的艱苦衝突,丟臉地撤出整個東南亞!

結果主張戰爭升級的意見在克利福德小組裏占了上風,而且很快重新起草了一份致總統的備忘錄,作為小組的正式建議送到約翰遜麵前。這個備忘錄的升級決心是驚人的:它要求立即增兵22000人,其餘180000人留待對越戰政策進一步討論後決定。

立即征召預備役206000人;加強對北越轟炸,不降低和談條件。

可是,這個氣勢洶洶的備忘錄顯然是從美國的需要出發,但它忘了是不是可能。

這種賭徒式的孤注一擲在國內已經沒有市場,3月10日,《紐約時報》透露了威斯特莫蘭要求大量增兵的消息,標題是:《威斯特莫蘭在孤注一擲的處境中要求增兵206000人!》驚動了全國;另一則消息則說:“威斯特莫蘭十分恐慌,要求用206000部隊去解圍!”

威斯特莫蘭恨透了新聞界。他認為一個秘密的軍事決策弄給公眾去幹預,那就非糟糕不可。他埋怨說:在西貢,我們一次接待了700名新聞界派來的記者。他們都像在國內習慣的那樣在尋找聳人聽聞的故事。敵方對自己的一切軍事行動都進行新聞封鎖,外界乃至本部的人根本不知道對他們不利的消息。可是我們的新聞自由卻給部隊形象帶來巨大損傷,他們隻報道離奇異常、稀奇古怪的東西,不顧後果,在一個健美的人身上專找瘡疤,一個事件,一個士兵謀殺軍官的事件,張揚得沸沸揚揚,把一朵烏雲渲染成天昏地暗,把個別的一時的現象,當成了普遍的實際。……給美國公眾造成錯覺……結果把事情搞得一團糟。

但是,威斯特莫蘭的埋怨和沮喪就沒有片麵性嗎?美國戰爭意誌趨於瓦解的原因並不是來源於新聞界的誤導,而是由於代價奇大的越戰仍然無打贏的可能!主張戰爭升級的人是不是有一種政治上的近視呢?即使你一時把越共壓倒,那會不會導致紅色中國的介入呢?那可就後患無窮了!也許美國的智囊們已經想到了這種可能性,但不敢說出來,以免嚇壞了自己。騎上虎背的行政當局,僅僅是尋求下虎背時,不讓老虎咬傷的體麵撤退而已。

1968年的5月13日,春水率領北越代表團和美國哈裏曼率領的代表團開始在巴黎會談,越戰便進入了邊打邊談、討價還價的階段,美國從此要從這個泥潭中拔腿了!

急劇縮小轟炸北越的範圍,最後完全停止轟炸;逐漸改變搜剿和消耗戰略,把人力物力用於農村綏靖;加強西貢政府軍,逐漸轉移戰爭負擔,便成了拔腿的根本策略。

這篇文章,說明了我在北越巴布山訪問時突然停止轟炸的真正原因,同時還寫了歸國後我所不知道的許多事情。

威斯特莫蘭將軍一味埋怨新聞界披露種種陰暗的東西,造成了美軍處境的困難和尷尬。應該說隻有一部分道理,另一部分更陰暗的東西還沒有披露出來。我在春季攻勢後到達西貢、嘉萊、昆嵩、順化和溪山,美軍中的厭戰、違令、屠殺等時有所聞。其中最駭人聽聞的是廣義省的梅萊村慘案。那是1968年3月16日,由威廉.卡利中尉率領30人的一排士兵,對梅萊村的200名村民全部殺害,其中多數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在屠殺中還發生了奸殺和輪奸。他們的理由是這個梅萊村全部支持越共遊擊隊。

……我對此表示懷疑,專程去查看了這個村莊,我看到的是一片荒蕪的稻田,茅屋已經全部焚毀,屍體早已埋掉,卻看不見墓地,見到的隻是累累彈坑,還有彎彎曲曲的壕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