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綜合儀器水運儀象台(2 / 2)

中層是一間沒有窗戶的“密室”,裏麵放置渾象。天球的一半隱沒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麵,靠機輪帶動旋轉,一晝夜轉動一圈,真實地再現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變化。

下層設有向南打開的大門,門裏裝置有五層木閣,木閣後麵是機械傳動係統。

第一層木閣又名“正衙鍾鼓樓”,負責全台的標準報時,木閣設有三個小門。

至每個時辰的時初,就有一個穿紅衣服的木人在左門裏搖鈴;每逢時正,有一個穿紫色衣服的木人在右門裏敲鍾;每過一刻鍾,一個穿綠衣的木人在中門擊鼓。

第二層木閣可以報告12個時辰的時初、時正名稱,相當於現代時鍾的時針表盤。這一層的機輪邊有24個司辰木人,手拿時辰牌,牌麵依次寫著子初、子正、醜初、醜正等。每逢時初和時正,司辰木人按時在木閣門前出現。

第三層木閣專刻報的時間。共有96個司辰木人,其中有24個木人報時初、時正,其餘木人報刻。比如子正和醜初的初刻、二刻、三刻等。

第四層木閣報告晚上的時刻。木人可以根據四季的不同擊鉦報更數。

第五層木閣裝置有38個木人,木人位置可以隨著節氣的變更,報告昏、曉、日出以及幾更等詳細情況。

5層木閣裏的木人能夠表演出這些精彩、準確的報時動作,是靠一套複雜的機械裝置“晝夜輪機”帶動的。而整個機械輪係的運轉依靠水的恒定流量,推動水輪做間歇運動,帶動儀器轉動,因而命名為“水運儀象台”。

蘇頌主持創製的水運儀象台是當時我國傑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

國際上對水運儀象台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水運儀象台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是現在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

李約瑟在深入研究了水運儀象台之後,曾改變了他過去的一些觀點。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

我們借此機會聲明,我們以前關於“鍾表裝置……完全是14世紀早期歐洲的發明”的說法是錯誤的。使用軸葉擒縱器重力傳動機械時鍾是14世紀在歐洲發明的。可是,在中國許多世紀之前,就已有了裝有另一種擒縱器的水力傳動機械時鍾。

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台的跟蹤器械轉儀鍾的祖先;水運儀象台中首創的擒縱器機構是後世鍾表的關鍵部件,因此它又是鍾表的祖先。

從水運儀象台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力學知識的應用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拓展閱讀

水運儀象台完成後,蘇頌又製造了一種人能進入其內部觀察的儀器。它的天球直徑有一人高,球麵上相應於天上星辰的位置處鑿了一個個小孔,人在裏麵就能看到點點光亮,仿佛夜空中的星星一般。當懸坐球內扳動樞軸,使球體轉動時,就可以形象地看到星宿的出沒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