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航天人員選拔概況
前蘇聯用生物探空火箭作過30多次高空飛行(110~540千米)枷次用載有高等動物,的生物衛星研究人在太空生存的可能性,但畢竟還是缺乏人在太空飛行的實際經驗。因此前蘇聯對第1批宇航員的選拔是非常嚴格的,他們在以往研究資料的基礎上,製定了航天人員的選拔標準和選拔方式。隨著人類第1名宇航員前蘇聯的加加林進入太空,載人航天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太空探索項目的增多,對宇航員的選拔條件也有所變化,婦女和科學家、工程師也被一入選拔對象。到1988年底前蘇聯已進行了15批選拔,共選出預備性航天人員近300人,經訓練合格已乘航天器進入太空者有142人次(共79人)。在已經進入過太空的航天人員中還包括其它國家選出的宇航員。13名,按前後次序,捷克、波蘭、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保加利亞、匈牙利、越南、古巴;蒙古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法國、敘利亞、印度、阿富汗等國各1人。在接受訓練的預備宇航員中也有外國選送來的。
美國是隨著前蘇聯人進入太空之後第2個進入太空的國家,從50年代末開始進行宇航員選拔。雖然這個國家的航天生物學和航天醫學的研究也是在50年代大規模開展起來的,但當時受前蘇聯載人航天技術領先的壓力,在第一批宇航員選拔時,顯得忙亂和緊張。
美國為了與前蘇聯爭奪太空優勢,在1958年10月成立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簡稱“NASA”。這個組織統管無人和載人的航天活動。航天人員的選拔和訓練也由這個組織負責。從1959年到1985年共進行了11批次的選拔活動,共選出157名宇航員。到1988年為止乘各種型號載人航天器進入過天空者(包括非職業性宇航員)共213人次,其中包括前西德3人,法國、加拿大、荷蘭、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各1人。美國對宇航員的身體素質要求逐漸形成一些標準,稱為NASA學標準Ⅰ級、Ⅱ級、Ⅲ。
從第4批次開始,除從空軍人員選拔之外,增加了對科學家宇航員的選拔工作。按進入太空的目的任務不同,其選拔標準也不一樣。身體素質均按這個表所規定的條件執行。
中國是火箭技術發明國,古老的中華民族早就有“奔月”的理想。中國人進入太空終將實現。新中國建立之後,科學事業突飛猛進,我國航天技術倍受黨和國家的重視。在不載人的航天技術成就方麵已進入世界前列,載人航天技術和航天醫學工程研究已不是空白,早在50年代末期隨火箭技術研究的進展,航天生物學和航天醫學也隨之開展起來。這時也正是蘇美兩國載人航天技術進入高峰的時期。我國在60年代中期先後發射高空生物火箭成功,更促進了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大中小型航天地麵模擬設備相繼研製成功。為進行載人航天技術的預先研究,在70年代初我國進行了首批宇航員的試選工作;我國首批宇航員試選對象是空軍飛行員或飛行學員,選拔標準也與蘇美兩國選拔首批宇航員相同。選拔程序是,先從適合條件的人員檔案中查找男性合格者,根據年齡、體重、身高和一般健康狀況挑選出被檢對象,然後進行飛行技術、心理生理及一般醫學標準檢測和選拔。複選項目與國際上選拔宇航員使用的方法和程序相同,如進行身體各係統的全麵檢查,進行部分試驗性選拔和特殊環境因素的耐力檢查。最後在一定的環境模擬設備上進行某些特殊耐力的試驗檢查。
我國除進行宇航員的實際試選之外,對載荷專家的選拔標準和條件也有所研究。我國載荷專家的選拔有兩種意義:一是為我國自己研製的載人航天器準備上天做科學實驗的合格人選;另一方麵也不排除乘國際上他國載人航天器進入太空的可能性。
法國在開展載人航天技術方麵頗為積極,它是歐洲航天局(以英文字頭拚起來簡稱ESA)主要成員國。法國開展載人航天技術的政策是多邊型開放原則,與前蘇聯、美國、日本等國都有合作協定。除此,它還自主地進行本國的載人航天器的研製工作。
1977年歐洲航天局就開始著手與美國合作研製“空間實驗室”,航天人員的選拔也隨之開始了。首次選拔對象與蘇美法中等國不同,主要是載荷專家的選拔。原訂為第一個空間實驗選出6名預備宇航員,由各成員國初選送到歐洲航天局(總部在前西德),結果報名申請願當宇航員者達2000多人,前西德有700人報名應選。由於初選標準采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醫學n級標準,其淘汰宰相當高。這次選拔程序和方法基本略同於其它國家的選拔。首先是由歐洲航天局成員國在本國發出招收通知,並進行篩選,初選合格者再由歐洲航天局組織進一步體檢和特殊試驗檢查,最後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與歐洲航天局共同評定。這次選拔共選出4名合格者接受航天訓練。
以前西德為例,在7印名申請者中初步用一般標準選出103名。被淘汰的原因主要是醫學常規檢查有不合格,科學技術水平及學曆不合格,個人既往史中有不合格的因素。在103名受心理生理測驗抽查中隻通過30名合格者,其淘汰原因是個人個性中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不合格,數學與邏輯推理測試檢查不合格,在空間定向、注意力和心理運動功能等方麵測試不合格。之後對這30名做醫學實驗及特殊因素耐力檢查,如運動耐力、立體耐力、超重(衝擊加速度)耐力、前庭功能等,隻有8名通過。
其它成員國共初選出53名合格者進入心理生理學選拔階段。其結果有12名通過。再經醫學經驗及特殊環境因素耐力等試驗檢查,僅有4名被選上。
到1986年初,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出事故之前,已有3名歐洲航天局選出的航天載荷專家隨“空間實驗室”進入太空做科學實驗。其中有2名前西德人和1名荷蘭物理學家。
日本航天技術的發展研究屬於世界前幾名,它的無人衛星第一次發射成功是1971年2月,比我國還早2個月。在載人航天技術方麵的研究也逐漸開展起來,日本載人航天技術開展的特點是盡量與美國、歐洲合作,自己本國也進行載人航天器的研製。特別是美國航天飛機發射成功之後,日本也在極力發展自己的航天飛機,這種小型航天飛機可望20世紀90年代後發射。當前載人飛行主要是搭乘美國航天飛機進入太空。
前蘇聯宇航員的選拔方法和特點
前蘇聯第1批宇航員的選拔是在1957年進行的,當時的選拔原則及要求有4條:①優秀的殲擊機駕駛員,熟悉飛行技術和理論,對於進一步學習複雜的飛行技術具有良好的基礎;②身體健康、能適應航天條件以及在各種意想不到的應急情況下,能表現出情緒穩定和有機智處理問題的能力;③具有高度的學習能力,能迅速掌握飛行技術和更深奧的飛行理論和航天有關知識;④年齡要輕,例如第1批被選上的加加林當時隻有9歲,進入太空時也隻有27歲,季托夫當時隻有34歲,進入太空時是26歲。
前蘇聯第1批宇航員的選拔方法和程序是:首先在前蘇聯空軍中確定(或者說是誌願者)3000名飛行員為候選對象,分3個方麵進行選拔,即技術和個人特性選拔,健康狀況選拔和對航天特殊環境因素應急耐力選拔。前2項由醫學專家和心理學家作一般醫學及心理素質檢查,要連續幾天住院進行。航天耐力在特殊設備,如低壓艙;爆炸減壓艙、人用離心機上實驗檢查。進行了如下項目的試驗:①為了模擬上升到5000米高空的情況,把低壓艙用抽氣泵抽成405毫米汞柱(53,995千帕)的氣壓,觀察與測試被選對象的缺氧耐力;②在低壓艙內模擬上升到12000米高空,即相當於150毫米汞柱(19998千帕)的氣壓情況下,檢查被選人有否發生減壓症,即試驗人體減壓耐力情況;③用突然壓力變化法,試驗被選者耳咽管壓力平衡功能;④對在水平台上站立很久的候選者測驗其定向能力和血管緊張度;⑤讓被檢者在短時間內從噪音中選出有用的信號和在高速運動中完成給定的一連串任務,以測試其記憶能力和完成任務的能力;⑥用轉椅和離心機試驗被選者的平衡、幻覺、定向性和情緒穩定能力,以及抗線性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的能力;⑦把個人或集體放在密閉艙中進行與世隔絕試驗,觀察各組成員之間的行為及抗沉靜、孤獨的耐力等等。
上述一係列檢查和試驗性選拔的淘汰率很高,約有50%的人沒能通過前2項,通過航天耐力者更少。最後在3000名候選人中隻選出20名作為宇航員培訓對象。其中隻有6人成為前蘇聯第1批宇航員的預備隊員,其選拔合格率隻有千分之二。
從1959年開始前蘇聯進行第2批航天人員的選拔活動,並在1960年和1963年定選。這次選拔條件有所放寬,首先是選拔對象不單純是空軍飛行員,而擴大到航空俱樂部的成員、試飛員;學員和專業大專院校的畢業生以及婦女界。年齡也不隻限製在30歲以下,已放寬到40歲或40歲以上。其選拔標準除在身體素質上仍然要求嚴格外,在飛行技術上也有些放寬,但在專業技術上要求較高,特別是隨船工程師和科學家宇航員的選拔,對業務技術標準要求更高,這批宇航員酌選拔時間和定選日期拉得較長,報名應選拔者也較多,據不完全統計超過3000人。最後定選為21名,其中有3名婦女。世界上第1位女宇航員瓦蓮金娜·捷列什科娃就是這批定選的女宇航員之一。這21名定選的宇航員中有6名為科學家或工程師,占定選人數的35%之多。而這個比例在以後的選拔和定選中仍在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