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美國太空飛行第一人

1962年2月20日,約翰·格倫駕駛“水星6”號飛船進入太空,在飛越非洲大陸時,在沙漠邊緣看到一片衝天野火,沙漠風暴卷起的一團黃沙一直衝到白雲之間;在飛臨印度洋上空時,第一次看到了太空日落的奇景。這一切使他非常激動。他向地麵指揮中心報告說:“舉目四望,浩渺無際,景象太美了!”

格倫是美國太空軌道飛行第一人。他太空環球飛行歸來,在美國掀起了一陣“格倫熱”,許多新生兒,許多新落成的建築物,如此等等,都命名為“格倫”。

格倫原是海軍陸戰隊的戰鬥機駕駛員,有著純熟的飛行技術。一位同事回憶說:“當格倫同我並排飛行時,他可以把自己的機翼插入我的機翼之下,輕輕地飛過去,然後緩緩升起,我從未見過這樣穩當靈活的飛行員。”但是,格倫被選為宇航員後,仍刻苦地進行訓練。他說:“一個人過去的經驗隻是一個基礎,能否成功,要看在這個基礎上的苦練和創造。隻有鳥才飛到別人的桂冠上沾沾自喜,我要靠繼續奮鬥鋪平上天的道路。”

他實踐著自己的格言。他的第一次飛行先後延期了10次,一次他在飛船座艙中等待了5小時,當他從座艙中爬出來時已筋疲力盡,但情緒仍很沉著鎮定。他後來描寫說:“經過幾個星期的延期,看上去好像我永遠也不會起飛了。最初是因為天氣不好,後來又因為發動機故障。一再的拖延,使許多人會感到懊喪和失望,但我不擔心。我利用延期這個天賜良機,繼續訓練,熟悉駕駛技術,使準備工作更加充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上天的。”

在月球上停留時間最長的宇航員

1972年4月“阿波羅16”號飛船登月時,查爾斯·杜克是登月艙駕駛員,同時負責通信、電子和環境方麵的工作。4月的日杜克與指令長約翰·揚踏上月球高地,他的任務是觀測和研究月麵的地貌特征,采集月球岩石標本。他穿著70多千克重的月球服。背著許多科學儀器,加上體重,共有180千克。由於月球引力隻有地球的1/6,加之他有2000小時的地麵訓練,走起路來一跳一跳的,身輕如燕。他好奇地縱身一跳,竟身不由已地仰麵一跤,雖沒有摔傷,可虛驚了一場。杜克與指令長駕駛月球車在月麵行駛27千米。搜集月球標本95千克。杜克創造了在月麵逗留兩天23小時2分鍾的最高記錄。他在離開月麵時,還把他全家的合影留在了月麵上。

杜克原立誌成為一名水兵,中學畢業後考入海軍學院,但由於暈船,畢業後進空軍當了二名戰鬥機駕駛員,後又人麻省理工學院深造。1905年選為宇航員。除進行其它訓練外,他學習了月球地質、天文和自動化儀表等多種科學知識。

1983年3月,杜克來中國訪問,介紹了他那充滿神奇色彩的月宮之行,還給北京青年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信中說:“我十分榮幸地寫出下麵的話與大家共勉;我知道你們的精力正在用於各科學業的學習,我願鼓勵大家取得很好的成績。無論你們將采從事什麼職業,好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我所受到的教育使我得以參加偉大的探險。”

走向高位的宇航員

理查德·哈裏森·特魯利原是海軍戰鬥機駕駛員,駕駛艦載飛枷300多次,有豐富的飛行經驗,是一名優秀飛行員,後來成為空軍宇航研究飛行學校的教員。1965年11月被挑選為空軍“天空實驗室”第一小組宇航員,1969年8月轉到航宇局,1972年1月參加“天空實驗室”計劃,在1973年5月到1974年2月的3次飛行任務中,為候補宇航員和通信聯絡官。在1975年7月美蘇太空對接飛行中,擔任地麵通信聯絡官,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81年11月12日,“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第二次試飛時,特魯利作為駕駛員第一次上天飛行,他協助指令長喬恩格爾完成了機械臂試驗,試驗用成像雷達測量地形結構和大氣汙染的情況,發現埃及南部沙漠下的巨大河穀,寬25~30千米,流域麵積比尼羅河大25倍;用紅外輻射儀觀察地球,探測到墨西哥沙漠裏有一個蘊藏量豐富的金、銀、銅、鉛、鋅礦區;試驗用刀叉進食。由於燃料電池發生故障,計劃中的一些科學實驗未能進行,在太空飛行兩天後,提前三天返回地麵。

1983年8月30日,特魯利作為“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指令長第二次上天飛行,曆時6天,他率領其他4名宇航員施放了一顆印度通信和氣象衛星,完成了多項機械臂試驗和在失重條件下分離活細胞的實驗,對6隻老鼠的太空生活進行了觀察。在這次飛行中,特魯利率領的乘員組還接受了6名美國記者的采訪,回答了宇航員的年齡、太空病等許多問題。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航天飛機爆炸後,特魯利以上將軍銜接替傑西·穆爾擔任航天飛機計劃主任,成為主管航天飛機計劃的宇航員。

航天次數最多的人

約翰·揚是美國航天飛機赫赫有名的首航指令長,也是美國資曆最老的宇航員。但他把青春獻給航天事業的航天生涯,卻鮮為人知。

1985年3月23日,在美國休斯敦航天中心舉行的約翰揚首次太空飛行20年慶祝會上,人們才知道他有20年的航天生涯。

約翰·揚1930年9月34日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童年時代在奧蘭多度過。他首次航天飛行是1965年3月23日,他和同伴弗吉爾·格裏索姆,駕駛的“雙子星座”3號,這種第二代飛船的外形和第一代“水星”宇宙飛船相似,由乘員室、動力室、機械室三部分組成,重32噸,長約57米,圓錐形,底部直徑大約3米,頂部直徑約1米,約翰·揚和他的夥伴駕駛這種飛船創造了美國兩人航天旅行的記錄,繞地球飛行3圈,共4小時53分,成為當時的新聞人物,見諸於報刊、電台、電視台。爾後約翰·揚一直活躍在美國的航天領域,1966年7月,18日,他和柯林斯駕駛“雙子星座10號”飛船,繞地球一飛行了43圈,共計70小時47分,成功地實現了和阿金納衛星對接,從衛星上取回一個收集微流星體的箱子。再次成為美國報刊的新聞人物。

最值得紀念的,是約翰·揚兩次進行舉世矚目的“阿波羅”計劃飛行。第一次是1969年5月18日,約翰·揚和其他兩名宇航員駕駛“阿波羅”10號飛船從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飛,飛行75小時56分鍾後,進入近月點11千米,遠月點315千米的環月軌道。在繞月飛行616小時的飛行中,指令長斯塔福德和塞爾南進入登月艙,和母船分開,點燃下降火箭,乘登月艙飛行到距月球僅143千米的地方,為“阿波羅”11號飛船在月球著陸進行了近距離空中偵察,並拍攝了著陸位置照片,約翰·揚擔任這次飛行的指令艙駕駛員,登月艙脫離母船8小時後與指令艙順利實現了對接。1969年5月26日,“阿波羅”10號在薩摩亞群島附近平安著水,總飛行時間達192小時3分鍾。第二次是1972年4月16日,“阿波羅16號”從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飛,約翰·揚擔任飛船指令長,馬丁利為指令艙駕駛員,杜克為登月艙駕駛員。在這次飛行中,他們駕駛登月艙在位於月麵中央高地的“笛卡爾環形山”附近登月,三次使用價值800萬美元的月球車。在月麵探測20小時15分,在月麵停留71小時3分,帶回月球岩石955千克。為人類登月和探測月球的奧妙作出了重大貢獻。

9年以後,年滿助歲的約翰·揚又榮鷹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首航指令長,和羅伯特·克裏平於1981年4月12日駕駛航天飛機從肯尼迪航天中心進行舉世矚目的環球飛行。對於這一曆史性成就,人們無不歡欣鼓舞,各國賀電紛至遝來,各種報刊競相報道,約翰·揚和航天飛機名揚四海,被載人航天史冊。1983年11月28日,約翰·揚,帕克及德國專家默博爾德等六名宇航員乘航天飛機進入太空。約翰·揚和他的夥伴們同心協力,第一次把重17噸的歐洲天空試驗室施放出去,進行了乃項太空試驗,製造了地球上無法製造的合金,拍攝了高分辨率的地球資源照片,創造了航天飛機飛行10天零8小時的記錄,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航天飛機的飛行和實驗任務,再次受到人們的青眯。充當宇航員並不是廣種愜意的輕鬆事,必須經過長期苛刻的各種常規和特殊的體力、智力、飛行生理和基礎理論的訓練。為了駕駛航天飛機,約翰·揚和羅伯特·克裏平從1978年1月開始接受全麵訓練,除每周要上25小時的航空學和天文學課程外,還要熟讀長達21卷的航天飛機操作綱要,這部航行手冊經常易稿,以至他的辦公室裏積存的油印講稿厚達25英尺。為體驗巨型飛機的飛行感受,約翰·揚雖有12000小時駕駛飛機的經曆,但他還撥不少時間駕駛波音707飛機,乘坐裝有反向推力器和橫壓發生器的墨西哥型飛機,實習棘手的降落過程。為熱悉航天飛機內的各種開關和五台電子計算機,他和克裏平曾在航天飛機模擬艙內練習了1200多小時,以至到了入迷的程度。

約翰·揚踏人航天事業的門坎同他與航空事業結下良緣有關。他從小喜愛玩航空模型,並且是奧蘭多中學足球隊的後衛。高中畢業後進入喬治亞工學院學習,1952年畢業,以優異成績獲得航空工程理學士學位。1952年6月進入美國海軍,隨即申請到飛行學校學習。但因故耽誤了一年多。1955年1月,他被分配到海軍航空基地103飛行中隊服役,後來一直在海軍航空站或中心任試飛駕駛員。這期間,他曾兩次創造飛行記錄,一次是1962年3月3日在緬因州不倫瑞克海軍航空站創造了34523秒內上升3000米的世界記錄。一次是1962年4月,他在馬格海軍航空站創造了23014秒鍾內上升7620米的世界記錄正因為這段光榮的航空經曆,1962年4月,當美國宇航局公開招募“雙子星座”及阿波羅飛船宇航員時,被選中。當時的選拔條件是,身高不超過183米,年齡35歲以下,具有物理、生物或工程學位、有噴氣式飛機試飛員的飛行經驗。當時年僅32歲,身高175米、肩寬50厘米的約翰·揚是從。200名申請者中挑選出來的63人之一。進一步考查篩選,又淘汰一半,剩下32人。隨後又經休斯頓載人飛行中心的檢查和評定,最終選拔了9人,其中2名非軍人,7名軍人。約翰·揚是其中皎皎者。1962年9月約翰·揚正式進入休斯敦第二宇航小組,開始了漫長的航天生涯。在目顧其生涯時,約翰·揚喜憂參半地說:設想到,僅僅。20年,可以反複使用的航天飛機會到太空進行定期飛行。遺憾的是,美國沒有取得更大的進展,沒有太空站,沒有在月球建立基地。他希望有一天美國能做這些事。這是美國老宇航員的心聲,或許也是全人類的心願吧。

太空行走女航天員薩維茨卡婭

薩維茨卡婭,1948年8月4日出生於莫斯科。她的父親是一位兩度榮獲蘇聯英雄稱號的空軍元帥,在衛國戰爭中駕機出航200餘次,擊落敵機22架,是參加過保衛莫斯科領空戰鬥的著名飛行員。母親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起初當中學教員,後來轉到黨務部門工作。父親的飛行生涯和母親良好的教養,對薩維茨卡婭的成長產生了深刻影響。她幼年是個平平常常的姑娘,除學習功課外,還喜歡音樂、遊泳、讀書,夏天參加少先隊夏令營活動。從中學開始,她從事航空體育運動,決定選擇飛行職業,並自覺地為此目標努力。在她上九年級時,參加了奇卡洛夫中央航空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