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俱樂部,薩維茨卡婭先進入跳傘運動隊學習跳傘。在跳傘訓練中,她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培養自製守紀、刻苦穩重的能力。在一次從安-12型飛機上進行同溫層的跳傘中,她初露鋒芒,在14000米的高空躍出機艙,開傘前的墜落幾乎接近全程,隻在臨近地麵時才打開傘,創造了這項跳傘的世界記錄;她年僅17歲時就完成了450次跳傘,成為一名跳傘健將,三次獲得跳傘世界冠軍。一年以後,薩維茨卡婭又開始學習飛行,她的父親為女兒繼承父業感到高興,但向她提出了新的要求:“既然決定從事飛行,就不能把學業丟了,要努力學完大學課程,不能有絲毫鬆懈。”

在父親的支持下,薩維茨卡婭報考大學時,自願選擇了莫斯科航空學院的飛機製造專業,進校第二年就開始課餘駕駛雅克-18飛機練習飛行。兩年後掌握了飛機駕駛技術,成為一名航空運動能手。父母擔心這樣會影響女兒的學業,但薩維茨卡婭十分好勝,不僅做到了學業和飛行兩不誤,還養成了每天晚上10點睡覺的習慣。緊張的飛行生活使她鍛煉出了獨立學習的能力,能妥善地安排和掌握學習計劃。她在大學裏參加飛行受到獎賞,同時對學業考試也不放鬆,刻苦攻讀航空工程課程,並取得優異成績。薩維茨卡婭大學畢業後成為飛行教員,並立誌當一名試飛員。

薩維茨卡婭積極追求知識,頑強努力學習,如願考取了試飛員學校,開始是預科旁聽,經過8個月學習轉為正式學員。在當時的蘇聯,考入試飛員學校是所有飛行員夢寐以求的理想,而婦女進入這種學校則是更為難得的情況。薩維茨卡婭戰勝各種困難,學習駕駛噴氣式飛機的飛行技術和本領,不斷創造了殲擊機速度和升高的飛行記錄。1970年,她獲得高級特技飛行世界絕對冠軍,創造了兩項飛行世界記錄。

1976年,薩維茨卡婭學完了試飛員學校的全部課程,開始擔任試飛工作。她作為一個堅強而有抱負的婦女,終於成為雅克福列夫飛機設計局的一名試飛員。她在短短十來年的飛行生涯中,掌握了20多種機型的駕駛技術,共飛1500多小時,創造了18項飛行記錄。1980年第二次在婦女中挑選航天員時,設計局推薦薩維茨卡婭進入航天員隊伍,到星城航天員培訓中心接受訓練,使她實現了從航空到航天的理想。

1982年8月19日,蘇聯發射“聯盟”T-7號飛船,薩維茨卡婭和指令長波波夫、隨船工程師謝列布羅夫一起被送上太空。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太空飛行。第二天,飛船與在軌道上運行的“禮炮”7號空間站對接,薩維茨卡婭等3人進入空間站,受到已在站上居留3個月的航天員別列佐沃伊和列別傑夫的熱烈歡迎。他們向第一個進入空間站的女航天員獻上了一束在空間站上生長的阿拉伯草花。這5名航天員在太空會合後,進行了多項科學實驗工作,薩維茨卡婭負責醫學生物學方麵的實驗,沒有發現女性和男性的身體對太空飛行因素影響的反應有什麼本質區別。她自己在動脈受壓時脈搏正常,在失重條件下的適應性也很強。她在空間站上幫助收獲太空種植的阿拉伯草籽,並畫下了7株結籽的阿拉伯草圖。經過7天太空飛行,薩維茨卡婭和波波夫、謝列布羅夫一起,於8月27日換乘“聯盟”T-5號飛船,離開“禮炮”7號空間站安全返回地麵。薩維茨卡婭表現出良好的職業素養,堅定,果斷,敢於冒險又頭腦清醒,順利完成了第一次男女混合乘員組的太空飛行。

兩年之後,1984年7月17日,薩維茨卡婭和指令長紮尼別科夫、隨船研究員沃爾克一起,乘“聯盟”T-12號飛船第二次上天飛行。18日,飛船和在軌道上的“禮炮”7號空間站對接,站上的基齊姆、索洛維耶夫、阿季科夫3名航天員已在太空生活5個月之久,因此他們見到從地麵來訪的薩維茨卡婭等3人十分欣喜,並準備協助薩維茨卡婭進行婦女的第一次太空行走。薩維茨卡婭這次太空行走的主要任務,是到空間站外試驗工藝操作,使用萬能手動工具完成艙外切割、焊接、噴塗等工作。7月25日,她和紮尼另蝌夫通過艙門走出空間站進入敞開的太空,漫步3小時35分,小心翼翼地漂到空間站外壁的一個折疊平台上,將雙腳固定在特殊的踏板上,首先用電子束切割一塊固定在樣品板上的金屬樣品,然後把兩塊金屬板焊接起來。之後,她又換一種工具,將銀噴漵到鋁層上,完成了整個太空作業。薩維茨卡婭為此體重減輕了3千克,可見在太空工作的艱苦和勞累。紮尼別科夫用攝像機拍攝轉播了薩維茨卡婭在艙外工作的情景。在300千米的高空,薩維茨卡婭第一次走出艙外實驗的成功,表明婦女不僅能在空間站內從事各項實驗工作,而且也能到艙外的空間開展各項作業活動。

1984年7月29日,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員——薩維茨卡婭經過12天的太空飛行,平安返回地麵。1986年10月,38歲的她平安生下一個男孩。這說明太空飛行對婦女的生育沒有影響。當有人問她對這次太空飛行的感想時,薩維茨卡婭回答說,“從現在起100年,沒有人會記住這件事,如果有人記住了,那麼對於曾經有人問過婦女是否應該進入太空這樣的問題,他們將感到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航天員羅斯

羅斯,1948年1月20日出生於印第安納州冠頂城。他是一位機械工程師和試飛員,1980年被選人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第6批航天員。

從1985年到2002年,他已參加7次航天飛機的太空飛行,並到過“和平”號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上活動。1988年12月、1993年4月、1995年11月的3次太空飛行,分別執行在太空部署軍用雷達偵察衛星、參加德國太空實驗室的88項科學實驗和向“和平”號空間站試驗安裝一個長46米、質量45噸的對接艙的任務。在1985年、1991年、1998年和2002年的4次太空飛行中進行了9次太空行走,在航天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1985年11月26日,羅斯和其他6名航天員乘“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升空,首次參加太空飛行。他的任務是通過兩次太空行走,在航天飛機敞開的貨艙中試搭兩種鋁製結構的太空建築物。一次是搭建由100多根橫梁和撐杆組成的桁架,有14米長;另一次是搭建一個每邊長36米的倒金字塔形四麵體結構。羅斯在失重狀態下采用固定和漂移的方式,在茫茫太空中反複裝拆這兩種建築結構,以試驗人在太空搭建大型建築物時發生的情況,進行比較,取得了寶貴經驗。這兩次太空行走用了約12小時。羅斯於12月3日返回地麵。

1991年4月5日,羅斯等5名航天員再乘“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上天,主要任務是發送一個質量為17噸的伽馬射線探測器。此外,羅斯和另一名航天員傑伊·阿普頓結伴進行了兩次太空行走。4月7日,由於伽馬射線探測器在施放前主天線未能自動打開,在其他補救措施均不能奏效的情況下,羅斯和阿普頓被迫進行了一次近4小時的緊急太空行走,排除了故障,修好了天線。4月8日,按計劃在距地麵450千米的太空漂浮6小時,測試將來興建和維修國際空間站的器材。由女航天員琳達·戈德溫在艙內操縱伸到太空15米長的機械臂,羅斯站在機械臂的末端,先被高高舉起,然後快速落下,羅斯說;“我感覺還沒有電梯快。”戈德溫指揮失重升降試驗後,又操縱機械臂繞軸心旋轉,使羅斯看上去就像鍾上的一根指針。羅斯沿著航天飛機貨艙左側架起的一條14米長的單車軌道,坐在手推車、馬達車和電動車3種不同的動力推車上,以64千米每小時的速度滑行,測試不同載運工具在失重情況下的功能。他告訴地麵控製中心的人員說:我還是比較喜歡操作簡單的手推車。羅斯和阿普頓輪流完成了這次試驗任務,於4月11日返回地麵。

1998年12月4日,“奮進”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為國際空間站送去第2個組件,即“團結”號節點艙。在機上6名航天員中,羅斯和詹姆斯·紐曼分3次太空行走,為“團結”號節點艙與早它進入軌道的俄羅斯“曙光”號功能艙對接飛行創造條件。12月7日進行第1次太空行走,羅斯和紐曼把兩個新對接成功的空間站組件間的那些負責輸送電力、數據和計算機指令的電纜連接起來。羅斯坐在機械臂上,登上聳立在“奮進”號貨艙上方7層樓高的空間站上麵,用了4個小時把兩艙的40根電纜接通。國際空間站的電纜大多數鋪設在艙體外麵,以防出現類似“和平”號空間站的通道裏出現過的電纜纏繞事故,同時避免電纜纏繞妨礙在出現緊急情況時關閉艙門。這次太空行走共用約6個半小時,羅斯看到了5次日落的情景,他說:“太空落日的晚霞真美!”12月10日進行第2次太空行走,羅斯和紐曼合作在站外先安裝了一根用於同休斯敦的約翰遜航天中心進行無線電聯係的天線,並為“曙光”號功能艙安裝安全護欄。12月12日進行第3次太空行走,他們為建設初期的國際空間站安裝一個供今後建設者使用的大型工具箱,把它固定在站外,箱中有50件工具。羅斯使用一根3米的長杆撬開“曙光”號功能艙上另一根12米長的天線,並檢測了自己攜帶的微型噴氣背包的性能。航天員第一次在國際空間站外的工作取得成功。

2002年4月8日,羅斯乘坐“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參加第7次太空飛行。此行的主要任務是在國際空間站修建一條“太空鐵路”。羅斯和另一名航天員通過4次太空行走,把長達13米的第一段軌道和軌道車安裝到國際空間站上去,軌道的其餘部分將在2年時間內陸續安裝,整個軌道係統全部竣工時將長達110米。它是組成國際空間站的外部構件,將在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以及其他構架工程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羅斯於4月19日返回地麵,結束了他的第7次太空之行。

中國航天英雄楊利偉

楊利偉,男,漢族,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人,大學文化程度,1965年6月21日生,身高168米,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現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副主任。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

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

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並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4年後畢業。

1996年,楊利偉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

1998年1月,楊利偉和其它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由於航天員大隊隸屬總裝,在當時改為陸軍。

2003年7月,楊利偉經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級航天員資格。時為中校軍銜。

2003年10月15日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他和技術專家的創舉使得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晉升上校軍銜。

2004年春節前後,楊利偉晉升大校軍銜。

2004年12月9日,楊利偉獲香港中文大學頒發榮譽理學博士學位。小行星21064以楊利偉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