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生觀察力的鍛煉指導

1.什麼叫觀察力

觀察力是人類智力結構的重要基礎,是思維的起點,是聰明大腦的“眼睛”,所以有人說:“思維是核心,觀察是入門”。

首先,我們知道,一個正常人從外界接觸到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通道傳入大腦,通過觀察獲得的,沒有觀察,智力發展就好像樹木生長沒有了土壤、江河湖海沒有了水的源頭一樣,失去了根本。

其次,觀察力的發展離不開思維的進步,而思維是智力的核心。人們認識事物,都由觀察開始,繼而開始注意、記憶和思維。因而觀察是認識的出發點,同時又借助於思維提高來發展優良的觀察力。如果一個人的觀察力低,那麼他的記憶對象往往模糊而不確切、不突出,回憶過去感知過的事物時就常常模棱兩可,記憶效果差,於是,在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分析和判斷時就不能做到快速而準確,顯得理不直、氣不壯,綜合分析和思維判斷能力差,智力發展受影響,接下來,在以後的觀察中,有效性、目的性、條理性差,觀察效果不好,進一步影響思維的發展,形成不良循環。

再次,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如果生活在單調枯燥、缺乏刺激的環境中,觀察機會少就會使腦細胞比較多地處於抑製狀態,大腦皮層發育較緩慢,智力顯得相對落後。相反,如果一個人經常生活在豐富多彩、充滿刺激的環境中,堅持經常到戶外,野外去觀察各種事物和現象,大腦皮層接受豐富刺激,經常處於興奮活動狀態,其大腦的發育就相對較好,智力也較發達。

眾所周知,人的身心發展除了一定的遺傳作用外,更多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因此,要想擁有一個智慧的頭腦,就應該勇敢地拓寬視野,敢於觀察,善於觀察,為自己的智力發展開啟一扇明亮的“窗戶”,為自己的大腦賦予一雙“聰明的眼睛”!

2.觀察力的主要特點

觀察力的品質又稱做觀察力的特點。了解觀察力的品質對提高智力有重要意義。

(1)觀察的目的性

一個人在進行感知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那隻能算是一般感知,不能稱做觀察。隻有當那種感知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時,它才能算是觀察。因此可以說,目的性是區分一般感知和觀察力的重要特點之一。

作為觀察的目的性,至少應當包括:明確觀察對象、觀察要求、觀察的步驟和方法。而這些內容,可以在觀察前的觀察計劃中以書麵的形式寫下來。一般地說,不論是長期的觀察,係統的觀察,還是短期的、零星的觀察,都須製定觀察計劃。

觀察的目的性,還要求我們在進行觀察時,必須勤做記錄。這種記錄是我們保存第一手資料最可靠的手段。記錄要力求係統全麵,詳盡具體,正確清楚,並持之以恒。貝弗裏奇告訴我們:“做詳盡的筆記和繪圖都是促進準確觀察的寶貴方法。在記錄科學的觀察時,我們永遠應該精益求精。”

實踐證明,要做好觀察記錄,特別是長期的係統的觀察記錄(如觀察日記),必須堅持到底,持之以恒。切忌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氣象學專家竺可楨在北京幾十年如一日,對氣候變化,進行長期觀察,從不間斷。他每天都堅持測量氣溫、風向、溫度等氣象數據,直到逝世的前一天。為編寫《中國物候學》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2)觀察的條理性

觀察是一種複雜而細致的藝術,不是隨隨便便,漫無條理地進行所能奏效的。觀察必須全麵係統,有條不紊地進行。長期的觀察需要如此,短期的觀察也需要如此。

一般來說,有這樣幾種方式。

第一,按事物出現的時間說,可以由先到後進行觀察。

第二,按事物所處的空間說,可以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地進行觀察。

第三,按事物本身的結構說,可以由外到內,也可以由內到外,或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可以由局部到整體,也可以由整體到局部進行觀察。

第四,按事物外部特征說,可由大到小或者由小到大進行觀察。

觀察力的條理性,可以保證輸入的信息具有係統性、條理性,而這樣的信息,也就便於智力活動對它進行加工編碼,從而提高活動的速度與正確性。如果一個人做事雜亂無章,那通過他所獲得的信息也就必然是雜亂無章的。這樣,他的智力活動要在一堆亂麻中理出一個頭緒來,必然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還可能影響到智力活動的正確性。

(3)觀察的理解性

觀察力包含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感知因素(通常是視覺),二是思維因素。

思維參與觀察力的主要作用,它可以提高觀察的理解性。理解可以使我們及時地把握觀察到客體的意義,從而提高我們對客體觀察的迅速性、完整性、真實性和深刻性。

在觀察過程中,運用基本的思維方法,對事物進行有效地比較分類、分析、綜合,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就易於把握事物的特點。考察事物的各種特性、部分、方麵以及由這些特性、部分、方麵所聯成的整體,就會使我們易於把握事物的整體和部分。

(4)觀察力的敏銳性

觀察力的敏銳性指迅速而善於發現易被忽略的信息。科學家和發明家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此。牛頓根據蘋果墜地發現了萬有引力規律,瓦特根據水蒸氣衝動壺蓋發明了蒸汽機。在學習活動中,同學之間的觀察力千差萬別,同是一個問題,有的同學一眼就看出問題的要害和內在聯係,有的同學則相反。敏銳性的高低是觀察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

觀察力的敏銳性與一個人的興趣往往是密切相關的。不同的人在觀觀察同一現象時,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而注意到不同的事物。興趣可以提高人們觀察力的敏銳性,例如,同在鄉野逗留,植物學家會敏銳地注意到各種不同的莊稼和野生植物;而一個動物學家則又會注意到各種不同的家畜和野生動物。達爾文曾經談到自己和一位同事在探測一個山穀時,如何對某些意外的現象視而不見:“我們倆誰也沒有看見周圍奇妙的冰河現象的痕跡;我們沒有注意到有明顯痕跡的岩石,聳峙的巨礫……”顯然,達爾文對各類生物的觀察力是非常敏銳的,但對於地質現象卻沒有什麼興趣。

觀察力的敏銳性是與一個人的知識經驗密切相關的。一個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人,他在錯綜複雜的大千世界中,自然容易觀察到許多有意義的東西。相反,一個知識麵狹窄、經驗貧乏的人。他麵對許多被觀察的對象,總有應接不暇的感覺,而結果什麼都發現不了。當然,知識對觀察的敏銳性還有消極作用。有些人常常憑借知識對一些事物進行主觀臆斷。歌德曾說過:“我們見到的隻是我們知道的。”

(5)觀察力的準確性

正確地獲得與觀察對象有關的信息。在觀察過程中,不隻是注意搜尋那些預期的事物,而且還要注意那些意外的情況。

其次,是對事物進行精確地觀察:既能注意到事物比較明顯的特征,又能覺察出事物比隱蔽的特征;既能觀察事物的全過程,又能掌握事物的各個發展階段的特點;既能綜合地把握事物的整體,又能分別地考察事物的各個部分;既能發現事物相似之處,又能辨別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

再次,搜尋每一細節。一個具有精確觀察力品質的人,他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就會避免那種簡單的、傳統的、老一套的方式,選擇那種不尋常的、不符合正規的、複雜多變的創新方式,這往往是富有創造力的表現。例如,讓被試者在30分鍾之內用22種不同顏色,一寸見方的硬紙片,拚成24厘米長、33厘米寬的鑲嵌圖案時,創造能力高的人通常嚐試用22種顏色,而較平凡的人則趨於簡單化,利用顏色的種類較少。不但如此,創造能力較高的人所拚的圖案,近乎奇特,無規律,不美觀,他們不願意依樣畫葫蘆,仿拚任何普通圖形,而願意大膽地獨出心裁,標新立異,不怕冒險,寧願向通俗的形、色挑戰。

各種觀察力的品質在學習活動中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觀察的目的性是學習目的性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保證我們的學習能夠按照一定的方向和目標進行。觀察的條理性,是循序漸進地從事學習的不可缺少的心理條件,它有助於我們獲得係統化的知識。觀察力的理解性可以幫助我們在學習中對由觀察而獲得的知識的理解,不致於生吞活剝,囫圇吞棗。為了獲得某些看來平淡無奇,實際上意義較大的知識就必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精確性可以幫助我們對所得到的知識深刻準確地領會,不致於似是而非,以假亂真,錯誤百出,縱漏叢生。在學習中,我們必須把觀察力的各種品質結合起來,按照預定的目標去獲得係統的、理解的、深刻的、真實可靠的感性知識。

3.觀察的巨大作用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手段,它在人們的一切實踐活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源泉和門戶,人們通過觀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獲得有關事物的鮮明而具體的印象,經思維活動的加工、提練,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促進智力的發展。達爾文曾對自己的工作作過這樣的評價:“我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隻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俄國偉大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他實驗室建築物上刻著:“觀察、觀察、再觀察。”

觀察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較持久的認識活動,科學研究、生產勞動、藝術創造、教育實踐都需要對所麵臨的對象進行係統、周密、精確、審慎的觀察,從而探尋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翻開名人傳記,不難發現,人類曆史上,尤其是科學發展史上的成功人物大都具備優良的觀察力:

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就是從觀察教堂裏銅吊燈的搖曳開始,經過實驗研究,發現了擺的定時定律;偉大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從小熱衷衷於觀察動、植物,堅持二十年記觀察日記,寫出《物種起源》;

偉大物理學家牛頓從孩提時代起就喜歡對各種事物進行仔細觀察,而且力圖透過現象看本質,把不懂的地方徹底弄明白。狂風刮起時,人們都躲進屋裏,牛頓卻頂著沙石衝出門外,一會兒順風前進,一會兒逆風行走,實地觀察順風與逆風的速度差;

英國發明家瓦特正是從對燒開的水頂動壺蓋的觀察中琢磨出蒸汽機的基本原理,而由此帶來一場深刻的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

我國明代名醫李時珍幼年時就愛觀察各種花卉、藥草的生長過程,細致地察看它們如何抽條、長葉、開花,花草的每一處細微變化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正由於這種觀察細致的嚴謹作風,使他得以糾正古代藥草書中的很多錯誤,而寫出流百世的《本草綱目》……

通過諸如此類、數不勝數的實例,我們可以發現,多聽、多看,鍛煉感官、積累感性知識,是觀察力得以發展的前提。觀察的過程也恰恰是以感知為基礎的,但並不是任何感知都可稱為觀察。真正的有效的觀察過程既包含感知的因素,也包含思維的成分,如果在觀察過程中不注意煉思維能力,那麼觀察也隻是籠統、模糊和雜亂的,既不可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更不可能作出科學的判斷。

總之,靠自己的感官,有目的、有計劃、主動地去感知,並且隻有將感知與思維相結合,才是真正的觀察;而這種觀察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良好的觀察力。

正因為在觀察中思考、思考與觀察相結合,達爾文、牛頓等科學家們才真正抓住了那些別人眼中“稍縱即逝的事物”,做出重大發現。

4.怎樣提高觀察力

提高觀察力的方法很多,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順序轉換法、求同找異法、追蹤法、破案法、隨感法、觀察日記法、任務法、列項劃勾法、個體差異法、中心單元法、邊緣視覺法等。

(1)順序轉換法

觀察要得法,首先就得學會有計劃、有次序的順序查看,從不同角度、不同順序上去觀察同一事物或用同一順序觀察不同事物,從而把握觀察對象的整體和實質。

觀察順序,首先指的是被觀察事物的不同空間順序,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東到西,從近及遠等;觀察順序,還可指被觀察事物的不同結構組成部分的次序,如從頭到尾、由表及裏,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所以,觀察同一事物,既可以依循其空間順序,也可以從其不同結構次序入手,獲取的信息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也不同。